外来文化对中国画影响的具体体现
——以禅宗为例
2020-12-07吴丹燕
◎吴丹燕
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文化,在中国画的绘画题材、造型技法、创作目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绘画创造观念、创作题材和风格流派的表现之中最为明显。石窟艺术是儒释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包含着本土化的外来文化内涵,不仅仅影响着石窟艺术的内涵,也影响着表现技法。
一、对中国画表现技法影响
在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画就已经和释家文化结缘了,到了唐代便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状态,比如在当时流行的人物绘画的四种花样,称之为“四家样”。四种画风分别以张僧繇、陆探微、吴道子和周昉的姓命名。张怀瓘评语“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吴家样”把异域人物中国化了,无论是从脸型还是从衣冠服饰上来说。形象上首先从魏晋风度的“秀骨清像”到“张家样”的面短而严厉,后面到“吴家样”中融入的佛像当中的圆润的脸庞和气象的气质。最具特色的是吴道子画中“行笔磊落,挥洒如莼菜条,圆润折算,方圆凹凸”的线条。这种加粗加厚的线条,不像之前的铁线描那么单一,变化较多,运用了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节奏韵律地增加了对象的质感和立体感。从单一的线条到线条有节奏的变化,这个发展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线条的把握上又传承了陆探微和顾恺之的神形兼备,再到后来的以胖为美,表现为相传周昉所作的有着贵妇般圆润的《妙创水月观音》。到了这,唐代的人物绘画就已经完成中国化,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绘画体系和风格。
二、对中国画创作题材的影响
自从释家思想在中国盛行以后,中国画出现了以此为题材的绘画,如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作品中画了一红衣僧人,头上有光环,坐于大树下,满头深褐色短发,络腮胡须浓密,鼻子隆起,耳佩金环,目光深邃,皮肤黝黑,寿眉朱唇,座下铺朱红毛毡,身傍置一双红色僧鞋,面带微笑,表情静穆而慈祥,左手伸出,手心向上。作品是借悼念去逝的萨迦派帝师胆巴之名,隐喻正在萨迦大寺做总持的故宋恭帝(瀛国公),以寄托画家内心的哀婉情思。在绘画的表现下,故事栩栩如生,十分鲜活,还有表现禅宗的公案故事,以及自然界中的山河大地、花果鸟兽(如猿鹤、牧牛等),均假借物相,以寓意禅机,他们在作品中借用禅意寄托情感表现自我。也有佛菩萨像,或罗汉像,他们多以自在为特色。更有在绘画中题跋,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中有禅意,古代的山水画中大都会有题跋,用来表达意境,其中就不乏表现禅宗思想和精神的作品,也使绘画的意境更上一个层次。
三、对中国画创造观念的影响
唐代创立的净土宗和禅宗,为释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推动了外来文化的兼容性发展。禅宗的出现,融入了中国的道教思想,而禅画又是中国禅宗的一大特色,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道的绘画。所以说禅宗又是中国化后的外来文化,然而这也激发了唐宋以来中国绘画的新纪元。禅宗讲究顿悟成佛,“一刹那间,妄忘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通过禅定达到无我、忘我,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他们在创作上格外注重心灵的感悟。将心灵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五代两宋是禅画的兴盛时期,随着禅宗的兴盛,禅法更广泛而深入地体现在中国画中。“元四家”也都曾潜心参禅学佛,清“四僧”对后人的影响也都很大。他们大都以山水画为主,表现自我或者是某种意境。如表现弘仁的《山水图》表现禅宗的空净寂寥的意境;朱耷的《鱼石图》《忘机图》,表现了意趣、超尘、凝练之气。这些作品不仅仅旨在描述经典的故事,更在于表现禅宗中的“静”“意境”,表现对这些故事的顿悟之情,表现物我和一,内心与外境的融合在作品中的呈现。可以说中国古代画家有不少的禅修者,禅宗精神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画的影响在作品上,在观念里,同时也在技法表现中,但是也不仅仅只在其中。归根结底,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画的影响主要还在于对人们的深层思想观念上的影响。禅宗对中国画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都表现出中华人民对外来文化极大的包容度以及对新兴事物极大的变通能力,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中国画过了这么久,历经千年经久不衰,依然能够绽放光彩的原因吧。艺术中不可缺少思想,外来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呈现为一种本土化,中国化的状态,我们可以从那奔放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人的形象,丰富的构图中感受到无所顾忌的吸取和创新,无所束缚的开放与自由,对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憧憬,同时更能够感受到充满想象和热情的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