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乡土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2020-12-07吴丽艳
吴丽艳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教研室,内蒙古 赤峰 025500)
乡土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其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内涵,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思想情感。本文主要根据目前初中语文乡土教学开发和利用的现状,研究其应用策略。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单一,教材被视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唯一可利用资源,教师也过分的依赖教辅材料,忽视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手法单一,严重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也影响了学生协调课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文物古迹、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地方文化已经被明确定为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而且来自身边的乡土教学资源更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从另一角度开拓学生的语文学习思路,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关注社会生活的能力。且语文教学本就拥有着十分宽泛的内容,乡土文化不仅兼具知识性、社会性和人文性,也充满着民族情感和民族智慧,与语文教学有一种天然紧密的联系。教师利用乡土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二、初中语文乡土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一)开通乡土文化课堂主渠道
教师需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课堂之中引进乡土文化资源,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而是为了补充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视野,提高语文课堂的品味。乡土文化资源是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利用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任务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结合地区特点、人文文化、自然景观等,更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实效性。教师可以设计并组织一些乡土文化活动教学课,例如家乡的特产小吃,家乡的风景文化,走进家乡等等主题活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影音视频,使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美丽的传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材是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主要资料,教师立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拓展和创新,丰富学生视野,以乡土文化资源将课堂内容做到有效延伸,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资料的传播和收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乡土文化资源,感受其中思想内涵,并亲身去实践体悟,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地展开,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沟通乡土文化课外多条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不仅是课堂教学上实现的,也要合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更有助于乡土文化的传播。例如在端午等节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节日的由来和本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可以组织同学亲手制作粽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考察活动等等,以家乡特色产业融入语文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就学生成果,设立教学竞赛,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鼓励,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尊重学生乡土材料的自主选择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材料,要更具弹性和开放性,并提倡学生突破教材对能力的禁锢,更创造性的开展学习,既遵循教材内容,又跳出教材的局限性。而乡土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更有活力的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学生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文化材料,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乡土文化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更自主的选择乡土文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的发展。传统教育之所以受到了限制主要也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同样的,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根据自身爱好,更全身心的融入乡土文化,实现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以有效的手段引进乡土文化,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优秀的行为品格。并且,乡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的结合不仅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更好的建立起对家乡、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提升民族凝聚力,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更好的得以体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