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网评员队伍建设与作用发挥
2020-12-07邹毅
邹毅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这块“新疆域”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占领扩大这个阵地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具有不可控性,舆论场的形成不可预测性且突发性高,尤其是民族因素网络舆情频发多发,网络舆论五花八门,为网络环境的疏导和维护带来挑战。网络评论作为引导社会舆论重要舆论工具应运而生,其整合、改善和引导舆情的作用日益剧增,建强网络评论队伍成为新形势下强劲网上主流声音,昂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打赢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切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迫切需要。
一、网评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为更好适应新形势下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严峻复杂的态势,有效应对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各级民族事务工作部门纷纷依托党校、高校等科研部门、民族部门干部职工和相关从业人员,建立了网络评论员队伍,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开展网络评论引导工作。网评队伍主要以微博跟帖、转帖,论坛发帖和撰写评论文章等形式,一是针对重要部署、重大时间截点、阶段性工作重点进行宣传造势,引导舆论走向,维护网络环境;二是针对网上出现的一些负面舆论,与网友互动交流,解疑释感,化解矛盾,防止舆情发酵、扩大;三是主动设置议题,获取网民关注点,旗帜鲜明地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的发展,避免错误的言论和观点占据网络。
二、网评员队伍建设与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成熟
一是网评员结构单一,组成不稳定。网评员主要依托党校、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干部,缺少在应对处置网络舆情和开展网络评论工作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对新时代网络媒体传播规律和“网言网语”不熟悉,且网评人员多为兼职,造成网评工作缺少稳定性、系统性和持续性。二是网评员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网评员自身角色定位有偏差,大部分网评员习惯了线下的工作环境和传统媒体的宣传方式,将自身的角色简单理解为官方信息的维护者、搬运工,使网评员与网络大众产生隔阂,无法融入网络舆论场。其次,缺乏对具体操作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没有发声评判标准。
(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缺乏监督考评机制。未形成成熟的考评监督机制,网评队伍人员基本都是无偿工作,主动进行网上跟帖、回帖的积极性不高,网评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监督,极大影响了网评员参与网络评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缺少联动协调机制。网评人员本职工作和业务背景不尽相同,参与网络斗争的技能、素质也各有优长,网评员队伍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处于散乱状态,无法发挥大规模作战、联合作战的优势,且不同背景的网评员对于网络舆情的评论惯于运用专业所长和个人语言,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
三、优化网评员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的对策
(一)加强网评队伍建设,打造强大网军
一是对网评员队伍进行“整容”。在现有网评队伍的基础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好”的总要求,通过水平测试、技能考查考核等方法,进行甄选,去粗取精,切实选出“政治强,思想敏锐,热心网络传播,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写作能力和网上操作技能的人员,打造一支有较强应急动员、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能力的专业网评员队伍部队。二是对网评员队伍进行“扩容”。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有网评员中的专家学者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大部分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并未真正投入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网络引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健全工作机制,为网评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完善管理考评机制。受实际情况限制,网评员多是兼职人员的现状短时间内无法做出改变。因此,要建立健全管理考评机制,规范网评员日常管理,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依据网评员工作的质量,进行较为科学的量化考核。要定期主动设置网络议题,让网评员结合阶段性工作开展相应的网络评论,将评论引导效果作为考评的一部分,使网评员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二是建立联动协作机制。要建立高效的网评员内部沟通协作机制,实现区域协调、行业协调和网络斗争工作协调,把分散在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网评员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集中发布相关网络舆情引导信息,营造有利的网络舆论环境。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为网评员提供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平台,打造一支上下相连、左右互通、前后互拥的战斗队伍。
(三)强化渠道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一是完善网络交互平台建设。通过打造一个影响力强、公信力高的网络平台,让网络舆情主动找上门,一方面将网络舆情集中起来,便于网评员随时监测,及时引导,将网络舆情化解在萌芽阶段;一方面为网民提供发声的平台,及时公开信息,收集民意,解决问题,减少网络舆情的发生。同时,将各相关职能部门吸纳到网络平台中来,将平台建设成为“全链条”联合协作平台,实现跨部门联动、跨线条协作的一站式网络服务,减少部门之间的沟通,缩短网络舆情引导时间,提升网络引导效果。二是加强网媒合作。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建立快反机制,借助网络媒体资源优势,延伸监控触角,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提高媒体信息发布门槛,防止一些网民因低级趣味散布不实的、捏造的内容,从根源上控制一部分舆情的产生,也避免造成网评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