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现况与发展对策
2020-12-07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多年来,为促进公平,C 省对民族地区“量身定制”了多项民族教育特殊政策,加快抬高底部、加快补齐短板。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仍较为迟缓,业已成为C 省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为全面、客观把握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探索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策略,笔者开展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调研,并根据教育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C 省连续实施《C 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 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一村一幼”计划,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截至2018 年4 月,51 个民族自治县(市、区)开办村级幼教点4812 个,招收幼儿19.7万人,招聘辅导员14901 人。省财政按“每个幼教点配备2 名辅导员、每名辅导员每月补助2000元劳务报酬”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从2015-2017年的事业发展统计数据来看,民族地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增加了万余人,增幅达27.74%;民族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增加了7.29 个百分点,增幅达10.45%。
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底子薄、欠账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与全省相比,仍位居底部,还面临诸多发展困难。
(一)办园条件落后
一是园舍面积和活动场地不足。与全省平均水平对比来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在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和图书册数四个指标都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幼儿园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画书数量不足,种类不够丰富,且已有的很多玩教具和游戏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配置情况不容乐观。三是课程资源难以满足民族地区幼儿发展需求。走访中发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材存在活动容量大、内容多、教材偏难、内容与幼儿生活脱节明显、配套材料不齐全等等问题。四是“一村一幼”幼教点的办学条件改善任务仍艰巨。由于脱贫攻坚评估的原因,大多数村不能再继续利用村活动室办幼教点,导致校舍尚存缺口。同时,多数幼教点没有食堂,无条件提供午餐,幼儿放学后才能回家吃饭。有的地区给幼儿提供营养餐补助,但因没有配备厨房,孩子每天都吃包装食品,营养单一。据统计,以某州为例,目前有492 个幼教点不具备供餐条件,无法提供给幼儿午餐。
(二)教师队伍问题严峻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性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教师队伍稳定性差,临聘辅导员尤为突出。民族地区公办园的保育员数量严重不足。以2016 年为例,民族地区共有保育员3077 人,其中公办园的保育员数量为623 人,占比仅为五分之一(20.25%),部分县还没有保育员。临聘人员占了教师队伍的相当比例,这些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低。民族地区幼儿园普遍存在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和临聘教师拥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比例双低的情况,有的艰苦偏远的地区甚至只能聘用当地初中以上毕业生作为辅导员,完全没有学前教育或教育教学的相关专业基础。同时,民族地区一些边远村、贫困村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及当地人口素质等问题,往往招不到合适的老师,即使招到了,也很难安心留下来教学。尤其是“一村一幼”计划招聘的年轻辅导员,多数抱着先找份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各种考试的思想,一旦有新的其他工作机会,就会离开。某县2018 年3 月初招聘91 名辅导员满员后,因辅导员辞职,8 月底再次对外发出招聘41 名辅导员的公告。同时,由于辅导员工资待遇低,签订的聘用合同没有实际性的约束力,一些幼教点出现了辅导员中途放弃的现象。以某州为例,辅导员每月劳务报酬仅2000 元,扣除自缴的各种社保,领到手的工资所剩无几。与此同此,辅导员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全省7793 名辅导员中,仅有3444名辅导员购买了保险,且大部分仅仅购买了校方责任险。种种原因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失情况比较严重。
(三)管理不尽规范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正处于普及阶段,还未进入有序规范的发展轨迹。调研组了解到,尽管各地出台了一些幼儿园或幼教点管理规程,但执行情况不好,呈现出一些问题。一是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混用。调研了解到,某县某乡的幼教点和小学是在一起的,由于教师缺乏,新招的幼教辅导员被安排同时兼上小学和幼儿园课程。二是内部管理、安全防护、卫生保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出现有园无制度或者是有制度无落实的情况。
三、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经费投入结构
一是政府要切实增加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央财政针对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给予倾斜,将园舍建设投入、教玩具和图书配备、在园幼儿餐食补助、提高教师待遇等纳入预算,确保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有保障、能落实。二是完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机制,规范经费使用管理工作,建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
(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制定出台激励措施,吸引一批学历达标、专业对口、师德高尚、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幼教人员加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队伍。在编制、待遇、培训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二是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培养体系,尤其注重加大民族地区民汉双语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大专院校扩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把好职业学院幼教专业学生入口关。三是改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多平台促进专业化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加强教育管理,加强与各高校之间的有机对接,营造全社会合力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增质量。
(三)完善制度,规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管理
一是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及财权,在专业化管理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小学管理与学前管理分设,设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二是从学制、课程、课时、教材、收费、财务管理、安全、教师及后勤人员职责等,建立规范、科学、易操作、符合民族文化及地域特点的规章制度。三是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卫生保健、保教质量、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督查制度。每年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综合督查和专项督查,并形成督查年度报告,向社会公布,并逐步纳入对县级政府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