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
2020-12-07王丹
王丹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小沙江镇龙坪完全小学,湖南 邵阳 422200)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将课本中的数学理论知识,通过总结以授课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加以记忆来应对考试,这样的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践行“数学化”,是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数学教学应当以数学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学生为课堂的主导,将数学教学思想放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渗透,鼓励学生通过数学思想方法,自主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是一种惯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自动想到解决方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取决于教师在提倡教学工作中的不断渗透,不断培养,“数学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通过数学思维方法解决了数学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更加加深,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效果也不断增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的渗透策略
(一)以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促成“数学化”的渗透
在过往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都是通过教师在课堂的直接教学,教师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总结为结论直接教授给学生,学生为应付考试,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然而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究竟是否真的理解、理解了多少、学生是否具备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这些才是真正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所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促成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践行“数学化”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在提倡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多元化的手段为学生打造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问题是教学、互动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将课本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以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同时通过建立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改变学生过往对数学学习的刻板印象,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达,主动探索;还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三)》一课的教学中,在开展本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与游戏教学的形式,以“超市购物”作为教学情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物品和购物玩具作为教具,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将货币的使用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题目融入购物的情景当中,通过生活化的购物场景和趣味性的购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游戏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由学生通过实际的购物场景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数学化”
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可以促进知识的转化,教师在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及培养时,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出课堂,走人生活当中,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同时,学校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发现了学习乐趣,解决了数学问题,实现数学化的践行。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测量与计算知识当中,教师可以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量一量家里家具的尺寸;给爸爸妈妈量一量身高;在购物时算一算物品的价格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会发现自己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家长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践行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是学生基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理论进行转化,最终形成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开放的学习氛围,趣味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探索,引导“数学化”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