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020-12-07姚志恒
姚志恒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植物组织培养》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之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该课程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提高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着《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期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理实紧密结合,达到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的接轨。
一、我校目前《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先后获批为校级精品课程、校级“课改课程”及校级“高效课堂”课程。该课程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以本地区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改成果。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感觉难
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点的学习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对知识的多而杂表示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产生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生源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表现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当时实践条件相对落后,很多课程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践训练,且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习基地建设还不够全面满足实践所需,因此,课程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助进行;所以,对于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直接获取抽象的知识难度相对较大。
(二)课程趣味性不强
课程改革前的教学主要是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相对较难,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对学生产生不了很强的吸引力。以实践为辅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内容选择又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科学实验创新性,实践内容之间的关联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些都不能很好锻炼学生对实践的整体把握能力;另外安排的课程实践其趣味性不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和挑战也表现不足;还有前几年校企合作也不够深入,实习基地建设也不充分,专业对口率又低,这些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生产锻炼,导致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课程的趣味性降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无法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生中产生 “眼高手低”的现象比较严重,课程教学没有也达到目的。
(三)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课程改革前,我校药品生物技术和园林技术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现实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中注重理论课程内容学习过多、实践训练要求较少,而社会组培企业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多体现在“理论够用、实践能力更强”方面上,要求组培专业技术人才实践动手能力要足够强,这样才能避免因材料浪费而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可能。因此,当时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专业人才标准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组培企业对生产实践技术人才的高标准需求,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才能更好培养出符合本地区组培企业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改革主要措施
为了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满足社会组培企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着“理论够用、技术实用”的原则,进行了课程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共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实践基地,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训练主导地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具体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精心打造模块化教学项目
打破原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删除难度比较大的课程内容,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校企联合共同精心筛选打造了“组织培养用具消毒与使用”“培养基配置与灭菌”“植物离体根的诱导培养”“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腋芽的培养”“植物器官培养”“细胞分离与原生质体培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驯化与移栽技术”“工厂组培苗木生产实践”10 个模块化教学项目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依据组培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基础,按照组培企业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要求进行定制,把植物组织培养的知识点和实践技术全部融合在其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完成教学项目内容的任务后,就能达到社会组培企业的用人需求标准。
(二)深化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训练主导地位
课程以模块化教学项目进行课堂教学,与组培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为依托,共同开发课程上述10 项实践教学项目。
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校企双教师指导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课前布置与分解任务,要求学生主动搜寻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践技术路线和编写技术要点,积极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可执行的实践技术预备方案;课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动手训练为主导进行实践训练,同时强化课程中的问题讨论、答疑、问题处理能力锻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的落实与实施,严格遵守植物组织培养操作技术标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后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轮班观察记录培养材料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加强校企合作,根据课程改革学习要求和组培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组织学生进入校企合作的组培企业里参加实际生产任务锻炼,以任务驱动的模式促使学生提前对生产岗位进行体验,突出对学生组培技能的实践训练和锻炼,改变传统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缺乏方法、技能、层次的连贯性、系统性问题,实现校企生“三赢”的目的。
(三)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教师单向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把每个模块化教学项目都打造成小型科研项目。在模块教学项目的要求条件下,各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合作、相互协助完成各项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编制,完成小型科研项目的生产实践、过程控制、结果处理、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变课堂教学为实践技术交流沙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考试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考试改革改变了以往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考核方式,确定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考试方式,即每个项目环节都是考核点,每项实践过程都记载考核中。每个模块教学项目考核均从学生接收任务开始,到项目完成结束执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记载。考核内容不仅体现在对每名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关键点考核,还增加了对每名学生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实践积极性、问题与讨论等方面的考核项目。所有模块教学项目的考核均记录在案,作为该课程中每名学生综合考核结果的依据。
课程综合考核分数以每名学生每个模块教学项目的积分数为基础进行计算和累加而成,其中每个模块教学项目积分数为满分10 分计,单项目考核积分累计达到6 分及以上为单项考核及格;综合考核积分数为100 分制计,综合考核积分数达70分以下为不及格,70 分至80 分为及格,80 分至90 分为良好,90 分至100 分为优秀。
三、小结
通过近十年时间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改革探索,目前,《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形成了较符合本地区社会组培企业所需人才标准的课程教学模式,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组培企业的良好评价,改革后的课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课程实践的创新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组培企业联合共同筛选和编写课程实践内容,更好地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术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深化了校企合作,共建产教研一体化的实训生产基地,满足了生产和教学所需;积极打造服务于本地区组培企业的植物组织培养特色专业课程,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不错的课改效果,在校内外都取得了良好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