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的探索
——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
2020-12-07王梦鸽
王梦鸽
(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高校教师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担负着课堂内外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身正为范的重要使命,如何在非思政课堂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将爱国情怀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每一位专任课教师都急需思考的问题。
但由于多年来工作惯性,思想政治工作与第一课堂教育在观念上存在两面性的现象,思政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实施,思政教育进课堂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思政教育是大学课堂教育的应有之义,必须贯穿始终
(一)国家层面
进入21 世纪,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各领域、各行业的头等大事。大学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民族的希望,同样也是祖国的未来。如何为国家培养人才、在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每所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从宏观上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方针,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课程思政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二)学校层面
对于学校而言,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教育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学校不仅要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培训、会议、班会等,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更需要在第一课堂上,由授课教师举例子、列数据、分析时事、引导舆论,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首先应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学会做人做事,才能更好立足根本。
(三)学生层面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何在杂乱纷呈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如何在物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一颗初心、如何在西方艺术审美盛行的今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是需要通过不断地点播和鞭策,只有课堂内外相结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体现才得以彰显。
二、思政内容难以进入专业课堂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层层阻碍,使得思政教育进课堂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层面
学生作为教育的直接受众,直观清晰反映教学效果。
1.海量信息难分辨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早已由官方宣传转移至自媒体传播,海量的信息向大学生扑面而来,使得未经世事、不明就里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分辨真伪信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影响。
2.职业规划不清晰
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环境从高考的强压题海式转换为大学的自学自律式,使得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和方向,面对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选择了走一步算一步、顺其自然的学习方式。随之放松、懈怠的还有个人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工作方向,致使他们在大学专业学习中,丧失目标和兴趣。
3.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
艺术类学生大多是艺考生,从小在画画、音乐等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同时艺考生对于文化课的分数要求不高,随即造成了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的现状。另外,艺术类学生思想相对活跃,主张个性化发展,在生活学习中自主性较强,对于新鲜的潮流事物勇于追求,形成了思想自由、不受约束的性格特征。
(二)教师层面
专任课教师作为课堂思政的主体,在教育引导上起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课程内容致使思政难以开展
艺术类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而言,理论内容少于实践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注重技能传授,对于技术的偏重使得文化课程分量一再降低。专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工作压力下,偏重以技术传授为主,忽略了课程思政内容的传递。
2.工作职能片面理解
虽然思政教育进课堂已经提出多年,但大部分专任课教师仍然不把思想政治教育归于自己的工作范畴。他们认为思政教育应该由学校党委、思政部的老师、学院的总支书记、辅导员去负责落实开展,作为专任课老师只是从旁协助即可。
3.自身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部分专任课教师自身缺乏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热议事件缺乏探析根本的主动性,只通过片面了解事件缘由,对于事态的发展没有起到树旗帜、立标杆的作用。究其根本,是部分专任课教师没有端正自身站位,未能立足全局分析事件,思想觉悟、政治站位亟待提高。
三、提升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路径支持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并非在课堂上讲述一两句冠冕堂皇之语,它需要从教师本身、课程内容、教授环节、课堂设计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育本身,摆脱教条、刻板的思政内容传递,才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提升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主体,提升政治占位
提升专任教师的师德修养,强化政治占位,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指引者,肩负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用言行影响学生,针对不同问题、事件,用端正的态度去引导学生。言传身教是最难能可贵的教育,这需要每一位老师端正德行,注重自身德育建设,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省、自律、自知。
(二)换角度,改进教学方式
作为专任课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明确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日常教学及交流过程中,对于学生有疑惑、有质疑、有抵触时,能主动站出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针对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与之专业相关的媒介素养和数字技术技能,还应积极关注国内外热点事件,将理论知识点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比如今年,我国医务工作者的杰出表现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新闻视频、音乐作品、卡通形象设计、动画绘制等形式进行创作,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拓展发挥。
(三)拓载体,深化价值塑造
作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师要立足课程根本的基础上,深化“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等价值塑造,引导学生学习国内外优秀影视频和动画动漫作品。通过优秀的作品,吸取经验、触类旁通,任课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分享。例如,我国近年来出品的《哪吒》《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等优秀动画作品,则是教师在课堂中分享“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理想案例,通过分析国内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应注重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物形象塑造、剧本创作关键的重点难点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四)建平台,指导创新创业实践
第二课堂是学生课余进行实践探索的重要机会,作为第一课堂的实践与补充,是学生践行知识点、锻炼专业技能、拓展人际交往、领会工作实践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的发展和深化,需要专任课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在深入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知识竞赛,巩固知识、拓宽领域。同时,学生在加入专业社团、协会时,也在摸索掌握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符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另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实地交流学习,还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了解行业需求、工作职能,指导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