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模式下西安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2020-12-07赵苏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赵苏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全育人”,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要求与新理念,而高校艺术类专业有着自身独特性,艺术类专业学生追求个性、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文化知识薄弱导致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有所欠缺。艺术类专业育人必须与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相适应,既要进行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为人民服务意识的熏陶。

一、以生为本,建构艺术专业“三全育人”强大合力

艺术类学生文化要求多样化,社会交往需求更加广泛,极具创造力,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自主创新创业方面有更大的优势,他们愿意尝试创业实践活动,但是没能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自主创新驱动力。因此要以艺术类各专业或学科为单位,深入研究剖析各专业、学科内各门课程中育人元素的内在逻辑,并制定以专业和学科为单位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

将“专业思政互为补充”理念嵌入到教学的各时段和各环节以及他们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所有艺术专业学科课程,并贯穿于成才的全阶段,要让艺术类专业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发挥自己所长,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业相结合,提高竞争力。

二、内联外引,建构艺术专业“三全育人”强大保障

当前艺术类学生专业课教育要以育人为核心,育德和育能相结合,在多元价值中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能力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以功利化的短期目标为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管理服务,在引导中融入需求,在活动中蕴含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健全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学业发展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困难资助、素质拓展等指导体系,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专业发展方向相结合。

三、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巨大创造力未能转化为创业实践活动,究其根源在于艺术专业学生没能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少自主创新动力,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上,要用多元化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注重相关联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系统性,努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业相结合,提高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也就是说要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

关于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需要普及、提升、转化三个阶段进行培养:首先是大一时要进行普及性教育,帮助新生了解创业相关知识,树立正确就业观;其次,提升阶段就是进行因材施教,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深入指导;最后就是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健全他们的创业心理素质,实行心理转化,让创业成为可能。

而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坚定他们的理论基础;其次要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重视市场导向,要让专业知识更好的对口到社会就业。同时必须强调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个性化的教育有助于发挥每一个个体的特性,充分发挥出个体的才能与智慧,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时代性、实践性、普遍性三大特征,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对教育体系的一种丰富,也是对西安属地艺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的一次改革,此次改革将更好的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各类创业社团活动的举办、孵化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进行都有利于提升艺术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实力。同时“艺术专业+创业”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也有助于解决育人的断层问题。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养成创业能力和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目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艺术生产已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开展的时间不长,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艺术类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毕业生创业的数量和质量还没有达到目标预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艺术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方面的不足、创业能力较弱,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应循序渐进推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艺术类专业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获取更多社会创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