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观江苏省第九届小学音乐优课评比有感

2020-12-07张利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黄河之声 2020年21期
关键词:黄梅戏音乐文化

张利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笔者作为一名区级教研员,按照大市教研员安排,非常有幸担任了2019年江苏省第九届小学音乐优课评选活动低段的评委工作,收获与感慨并存,思索再三,觉得还是从课的教学设计说起。一是因为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更要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本次评比分高、低段进行,一共是27节课,其中歌唱教学12节,欣赏教学15节,精彩纷呈、各显身手,真正体现了音乐新课标精神。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特别的教学风格,每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亮点,都带有地方独有的特色,可谓是“各美其美”;二是不同的教学内容,既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西方音乐艺术的学习与应用,增进了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可谓是“美人之美”;三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来自全省不同的市、县、区的优秀教师们以课堂为媒介互相包容、互相学习,为我们展现了多彩的音乐课堂,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可谓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笔者过对本次活动的学习与思考,与同行们交流,不断探索不同的教学设计所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最终呈现的不同效果,给音乐老师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各美其美”之不同的教学设计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因“各美其美”而美,文化与历史的多姿让教学设计变得多彩。有云南彝族风味的唱歌教学《太阳出来了》、四川凉山的地道的原生态祝酒歌《苏木地伟》、流传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广西壮族民歌《什么结籽高又高》等等。艺术来源于生活,一首好的民歌作品能够充分反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认识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宽了音乐学习视野,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如:(课例1)民族戏曲作品《对花》欣赏教学,选自我国的传统戏曲黄梅戏《打猪草》,其唱腔属于“花腔”,即民间小调。其节拍平稳,节奏灵活,曲调明快流畅,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歌色彩。执教者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手偶表演,帮助学生了解《打猪草》的故事背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黄梅戏的体验活动中,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三大部分“1.营造氛围、激趣导入2.欣赏唱段、互动体验3.拓展欣赏、总结升华”整个框架简洁明了,课的第一环节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黄梅戏《对花》演唱,直接将学生带入了黄梅戏的氛围中,借助孩子们喜欢的手偶表演陶金花和金小毛之间的故事,简要了解《打猪草》的故事背景。这一系列的表演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锁定在该课的学习中。接下来执教者紧紧抓住此戏曲作品中“对唱”的演唱形式,设计“对答—对舞—对唱”三组实践活动,体验戏曲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对答”通过完整听赏,了解歌词,通过师生互动感受“对唱”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对答中体验附点节奏,并学习安庆方言,体验方言带来的地方特色。“对舞”体验黄梅戏的身段,通过身段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学生在学习身段表演的过程中,多遍欣赏该曲,为接下来的教唱做好铺垫。“对唱”—“名师音韵”教师播放自己拜师学戏的视频,让学生跟着模唱几句,体会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课的最后环节“萌娃创新”:教师用“对花调”的旋律,让学生编创自己喜欢的歌词内容,进行现场对唱。

如:(师)三八班的小朋友你喜欢什么花?

(生)三八班的小朋友喜欢茉莉花

(师)夏天的池塘里,开的什么花?

(生)夏天的池塘里,开的是荷花……

学生在有趣的“对唱”中来到了课的尾声部分,此时教师小结:“同学们,很高兴和你们一起欣赏了黄梅戏《对花》。黄梅戏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需要我们去发扬,去传承。”简洁而又不失深化主题的小结,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我国黄梅戏艺术的喜爱与传承之情。

课例2:《赶花会》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属于欣赏教学,《赶花会》是一首民乐合奏,它表现我国西南地区“花会”佳节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执教者主要通过“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节奏、演奏乐器的变化,并能随音乐参与表现。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经验。如:在欣赏A乐段时,以“六听”的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初听感知情绪、节奏、速度的变化;再听,师随音乐律动,引导学生感知节拍的变化;三听学生随音乐律动,自主体验变化节拍;四听,学生体验旋律的反复;五听学生再次律动表现音乐;六听听辩主奏乐器的音色,层层递进,由易到难,水到渠成。接着通过对比琵琶与柳琴的形状、音色、演奏方法,进一步了解民乐队中的弹拨乐器,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演奏琵琶、柳琴等弹拨乐器,亲身体验这些乐器的音乐与技法,使民族乐器的魅力深深的刻在他们的脑海中。执教者运用声势动作等体验方式,吸引孩子们参与到聆听活动中来,使民乐合奏欣赏变得兴趣盎然。最后在完整聆听,了解曲式结构环节中,教者借助有效的视觉手段,用图形来表现乐曲的结构,使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的联动形成视听联觉,捕捉到更多的音乐信息,得到更多的音乐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又跳、又奏、又唱再次体验赶花会的欢乐,让民族音乐文化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二、“美人之美”不同的教学内容

多彩的民族文化,让美人之美成为可能;平等的展示平台让美人之美成为现实;相互学习、借鉴与应用让美人之美成就音乐教学之大同。在本次比赛中也有不少的参赛教师选择外国的音乐作品。如:安德森的《小猫的圆舞曲》、《打字机之歌》、美国作曲家安德尔逊的《顽皮的小闹钟》、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风趣的斯洛伐克民歌《八只小鹅》、美国歌曲《白兰鸽》、交响童话《彼得与狼》、音乐交响诗《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当属《打字机之歌》一课,该作品是美国作曲家安德森所创作的一部交响小品,全区轻松流畅、诙谐有趣,将真实的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与交响乐完美结合,表现出20世纪50年代的办公大楼中,喧闹的打字机声和繁忙的办公场面。全曲共分三个乐段。本课执教者将教学环节设计为“珍妮的一天”的打字工作,以上午、中午、下午三个阶段的工作场面分别对应乐曲的三个乐段,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工作情境中体验作品情绪和形象。最后再以珍妮晚上辅导孩子做功课的情境深化主题,将作品中所蕴含的对工作的热情和喜爱迁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

从整体教学设计看,执教者触摸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路径-体验作品。因为曲作家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经历,然后再通过美妙的音乐来表达的,学生唯有通过体验作品才能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在欣赏A段主题旋律时,执教者通过四遍聆听和由易到难的设问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乐句—每一拍逐步深入的剖析A主题,情绪方面,先通过聆听引导学生体会主题一的忙碌情绪,在通过表演进一步挖掘出愉快和自豪的心情以及珍妮对工作的热爱。最后在没有教师指挥的情况下呈现打击乐完整伴奏,考察学生对主题一的掌握情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气呵成。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中,找到了音乐与生活的结合点,从而激起音乐情感上的共鸣,让体验音乐作品真正发生。

其次就是唱歌教学《白兰鸽》,执教者用吉他弹唱歌曲《白兰鸽》直接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先从师生律动活动学习入手,完整的体验作品,充分感知音乐,熟悉作品,感知歌曲节奏。从而为学唱歌曲,感知歌曲情感做好铺垫。在学唱歌曲环节,教者从骨干音“do”和“sol”开始进行和声配合,将歌曲中多声部合唱的学习难点前置,为后面解决难点打好基础。在多声部合作环节,教师采用木琴帮助二声部演唱的更加清晰,准确。最后欣赏西班牙歌曲《鸽子》拓宽学生音乐经验,增强学生音乐情感体验,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中培养学生爱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多元融合

此次全省小学音乐优课评比既是一次高规格的比赛,也是全省音乐教师们展示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盛会,大家在一起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音乐教学交流互鉴之道。各地区老师选择的不同民族音乐作品让音乐文化相互映辉、渗透融合,既有音乐教学的相似性,又保留了各自的特色音乐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共同实现音乐教学以美育人的大同之意。老师们虽然选择同一课题,但各自的教学设计都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科综合“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等不同门类的综合,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多元理解。

走进南通市海安实验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电子屏幕上出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16个字,这是存续五千年的中国智慧,也是音乐教学交流互鉴的美好愿景,只有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方能实现美美与共,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大同境界。

猜你喜欢

黄梅戏音乐文化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谁远谁近?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