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2020-12-07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文化馆,安徽 合服 231200)
引言: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发展历程中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非遗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中,民族特点是不容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代进步性,能以多元化群众文化作为载体得到前进和发展。因此,探析群众文化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促进我国文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还能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拓展渠道。
一、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非遗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追求,每个社会阶段都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精神文明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已经逐渐根深蒂固,其渗透方式和渠道比较多样。人民群众得到思想的感知以及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从这个角度来看,非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重阳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过这个节日向人们传递“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不同地区的文化馆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二)群众文化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凝结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融入和诠释。在逐渐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较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也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的特点。文化部门应该着力于将更多的时代特点以及文化元素融入到非遗当中,运用现代化的方式塑造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非遗文化体系。在融合发展中,将更多的创新理念融合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动力和保障。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应该将文化发展作为一个主要方向,使非遗能真正与现代化精神和社会主义特色形成有机结合发展的形态。
二、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一)树立保护意识,挖掘优秀民间文化,做好文化继承与创新
如果想要切实有效地强化群众文化的建设,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那么相关部门就有必要深度挖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针对性地进行保护,拓宽并优化群众文化的建设范围,强化其整体建设条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坐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蕴藏着颇为丰富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则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接连消失,其缘由来自于多种方面,但是如春节、中秋节以及端午节等重要节日却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群众对其继承与发展的重视程度。鉴于此,为了行之有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有必要充分挖掘出各种不受重视的非遗文化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民间继承发展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需要引导非遗文化步入群众队伍当中,充分展现出群众文化的活力,利用群众的力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教育和引导群众,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例如,肥西县三河古镇为了切实有效地传承保护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拍摄《记住乡愁·三河古镇》等大型专题纪录片,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举办专题活动能够有效地保留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同时还能够整合多种文化交流,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非遗队伍之中,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加大宣传
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加大宣传,让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且要落实到自身行为中。文化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非遗宣传日组织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展演,印发宣传单资料,让群众了解非遗内容以及保护意义。在中小学非遗进课堂活动中,我们坚持把肥西童谣、肥西传统手工技艺、肥西庐剧等编排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进而推广到社会各层面。既提升了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又推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有机结合
对于非遗的传承保护,可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可有效避免文化断层。同时,文化部门要想方设法,尽可能把优秀非遗项目和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让群众自觉自愿带着兴趣与热情,让展示柜冰冷的展品转变为群众亲身参与的体验活动。从而自发参与传承保护,这需要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关注力度,也是我们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非遗保护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遗工作中来,促使群众文化和非遗传承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结束语:
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的长三角区域,在漫长的历史传承发展中,流传下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和肥西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历经岁月仍生动鲜活。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这些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挖掘丰富营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