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奏鸣曲力度变化特点及其演奏技巧
2020-12-07张铎赢北京师范大学
张铎赢 (北京师范大学)
贝多芬作为全世界闻名的音乐大师,其在音乐以及钢琴演奏等方面的造诣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对全世界音乐的发展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贝多芬的作品在很多时候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阐述以及对其人生目标的一种设定。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将关键点放在了贝多芬奏鸣曲力度变化特点以及演奏技巧方面,这是因为通过研究以上两个点可以对贝多芬作品的特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同时对于贝多芬一生的认知都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对于后续研究该类内容以及深入分析相关音乐知识与内容是尤为必要的。
一、贝多芬奏鸣曲力度方面的处理
(一)贝多芬奏鸣曲力度的多变以及处理
贝多芬奏鸣曲力度变化幅度普遍较大,多应用强音,且富有戏剧性的冲突、对比以及张力,上述都是其惯用的技巧。贝多芬在详细地在乐谱上记录不同类型的强度符号,是其音乐演奏必须注意的内容。而上述力度的变化与乐谱之上的音符相同,是作品必不可少的部分。贝多芬奏鸣曲弹奏之中,直接影响的作品演奏效果的关键莫过于强调其内在的张力以及外在剧烈的戏剧性冲突以及对比,若演奏者能够精确掌握这一特征。则贝多芬作品之中的神韵也将随之显现。
贝多芬奏鸣曲内存在诸多用以标识力度的符号,包括ppp、pp、p、mf以及fff等,大部分奏鸣曲也正式因为存在力度之上的起伏,才令奏鸣曲的感情表达更为丰富且生动。如贝多芬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力度变化方式:第一,不是采用渐强的方式,而是直接出现强音,例如Op.26降A带到奏鸣曲第四乐章的84小节之后,在出现持续的p后,乐句结尾处的强音和弦必须清晰的表现。第二,渐强之后却忽然变弱。例如Op.13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4小节至5小节之中,5小节首个音为降E忽然进来,所形成的强烈落差感方可展现紧张的状态。第三,强音处于弱拍或是后半拍。例如Op.13悲怆奏鸣曲三乐章208小节部分,降E为该小节的四拍,然而其在整段乐句之中处是可以直接展现贝多芬敢于抗争的部分,所以必须采用ff加以展现。尽管上述力度的设计使得音乐听起来相对生硬,且存在逆耳的现象,但这也是贝多芬奏鸣曲独有的特色之一。所以,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在保持乐句衔接顺畅的基础之上,了解力度的控制要求,方可车总分展现贝多芬奏鸣曲所希望传达的情感。本文通过如下案例加以分析与讨论:
以《悲怆》奏鸣曲为例,《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具有代表性的奏鸣曲作品,在作品第一乐章之中,存在多个采用相同材料编写的乐句,但仅仅是因为力度之间的差异,而形成完全不同的性质。引子部分第五小节处,p忽然进入,而之后的ff与p交互出现时必须关注音量的对比,应逐渐推进,并占领主题所具有的高度,借此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与感觉。第九小节sfp特强后弱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把握良好的分寸感,该奏鸣曲的引子之中充斥着古希腊史所具有的悲剧氛围,雄辩的语调也给人以巨人的感觉,并非是儿女情长一般的缠绵感情,表达着对命运激烈的愤怒之情以及虽然身在绝境,但依旧坚韧不屈的气概,能够激发听众的热血,与听众之间形成情感的共鸣。发展部的首句,同样运用这一材料完成编写,乐谱之上标记了渐强,并在此处的快板部分极为强烈,且具有明显的煽动性,也正是因为这一个性的存在,该奏鸣曲为听众营造了极为辉煌的交响曲一般的印象。而呈示部和再现部分结束(即从121小节开始以及自285小节开始)为止存在强度标记符号,用以展现音乐形象有自信与力量应对持续不断的风暴。
(二)贝多芬奏鸣曲力度的掌控
演奏技巧方面,贝多芬使得当时钢琴所能发出的极限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贝多芬奏鸣曲之中,所有音符力度均是伴随着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而表达出来的。所以,作为演奏者,当指尖和琴键想接触的瞬间,便是融合了作曲家以及演奏者的所有情感、灵魂、音乐理念以及心灵,为作曲家以及演奏者建立了沟通的桥梁。故而,演奏者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作品之前,应先对贝多芬在作曲之前的思想、作品完成所在的年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文化现象予以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以及讨论,将贝多芬记录于谱面之上凝结有其心灵情感以及心血的标记或是旋律,充分地展现给听众。演奏者借助指尖尖端持续变化地触碰琴键,并搭配肢体的活动、手指力度的掌控,使得自身的心态尽可能贴合当时贝多芬作曲时所有的心态,保证冷静、精确且完整地完成所有动作基础要求,运用合理的技巧予以演奏,方能体味当时贝多芬在作曲时所形成的情感,并借由自己的演奏将这一情感充分展现给听众,进而领悟作品之中的含义与针对,并通过合适的技巧予以充分展现。
二、贝多芬奏鸣曲演奏技巧——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十一首》为例
(一)左手伴奏音型的演奏技巧
在弹奏贝多芬奏鸣曲过程中,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十一首》为例,左手伴奏技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演奏中,只是演奏C、G、D、F四个相对多见的调,其中也包括其关系小调。其二,一般情况下,左手伴奏织体能够实现单一化,和弦分解需要将其放置在一个八度之中,即便是在相对特殊的情况之下,也不建议超过两个八度。其三,不需要复调,严格遵守左右手次序,即不选择使用左右旋律、右手伴奏的方法。其四,伴奏音型普遍单一,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应避免大跳或是远距离低音配合高音和弦。
钢琴演奏期间,弹奏者如果左手弹奏相对枯燥且乏味的和弦,可以尝试采用添加少许“经过音”的方式,如C→Am为例,演奏过程中必须从C弹指Am前半拍,则可尝试在其中增添B这一根音,以令钢琴的演奏给听众更为流畅的感受,该方式也可运用在BASS音弹奏中,属于演奏期间运用较为频繁的一种方法。事实上,所有和弦同和弦之间的衔接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并尝试添加经过音,并不只是相邻的和弦方可添加经过音。
如作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十一首》中的第五小节至第11小节演奏期间,弹奏者需要关注左手伴奏部分理应与右手之间形成呼应。该乐段左手控制难度较高,需要在演奏期间突显根音,其余三个音予以相对平均的弱处理,确保左右手形成两层交替的演奏效果。
(二)八度的演奏技巧
弹奏者演奏贝多芬交响乐八度期间,由于一指和五指处于伸展状态,所以手部、手腕肌肉有概率产生紧张感,演奏者必须把形成紧张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中,避免过于绷紧反而导致手腕活动难度增加,手部状态需要对此有所准备,同时确保动作不显得过于僵硬。其余手指理应略微弯曲,且离开琴键,把未接触琴键的手指的重力放置在一指和五指之上,掌关节必须坚持放松的状态,切忌凸起,也不能呈现凹陷状态。手腕理应和手掌维持基本相同的高度,或是较手掌略高,不然便会导致弹奏出现苦难。肘关节呈自然下垂的状态,切忌外翻,借此降低八度的演奏难度。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十一首》之中的第12小节至19小节中,基本全部小节都存在三个八度的音区跨越,在演奏该段落过程中,必须确保手腕和大臂形成一体,并在换指转动期间,手腕需要和大臂共同灵活地转动,并与身体结合为一体,确保动作的连贯性,保证一气呵成。
(三)装饰音的演奏技巧
装饰音可以划分为短倚音、长倚音、颤音以及波音。弹奏者在演奏贝多芬钢琴曲之中的短倚音时,需要把力量传输给手指,切忌僵硬地演奏主音,应保持低抬指的姿势进行演奏。小音符弹奏完成,便应即可放松,切忌同琴键相接触。在演奏长倚音过程中,演奏者必须把重量放置在小音符之上,然后逐渐把力量传递给主音,确保小音符与主音之间形成自然的衔接。而在演奏波音过程中,应把重音放置在第一主音上,但特别的情况下加以特别处理,可放置在后主音上。演奏颤音期间,可借助连音奏法弹奏时值中的颤音部分,也可先演奏主音,把主音上方音借助连音奏法技巧加以演奏。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十一首》20小节至28小节,演奏者左右手持续的颤音反向延展,张力持续强化,通过装饰音予以加倍的重复以及不断的增强。右手小指从C音起但随后不断降低,直至B音完成,以构成形成强烈波音扩张式的主旋律。弹奏期间,手腕需要维持放松状态并确保大臂完全打开。而左手则在演奏连串的下行颤音时,需要尤其注意F—降E—D—C降B—降A的次序。
(四)和声主题的演奏技巧
弹奏者需要利用自身敏锐的听觉确认和声与旋律之间的关联,明确和声的发展及其功能。同时,需要合理处理和声在旋律内所在位置与和声各个声部彼此的影响,才能确保演奏流畅的进行。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十一首》第31小节p(弱)之后,旋律开始慢慢发展的更为平和且温暖,而在第34个小节,主体演奏完成,弹奏者应注意后续四个和声,关键在于突显旋律声部。第35个小节第三拍之后,右手十六分音符也需要配合左手和弦的演奏流畅演奏。
结 语
贝多芬在音乐方面所获取的诸多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为此,本文也针对其钢琴奏鸣曲演奏力度的掌控以及演奏技巧予以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对其音乐作品的分析,为钢琴演奏者提供相应的参考以及帮助,提高贝多芬音乐作品的演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