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技术的播音主持应变与技能培养
2020-12-07文_周景
文_周 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这个概念从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正式提出并进入人们的视线已有60多年了,它的发展是在回答更早些时候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留给后人的问题:“机器会思考吗?”[1]智能语音技术一般分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语音合成技术是通过与机器学习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结合,通过从语音采集、语料设计到语音深度加工等数据处理,实现文本之间的高效转换,即时生成靶向语言。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新闻机器人、AI主播在更加广泛层面的应用,未来传媒行业对岗位人才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会变得越来越高。关于播音主持岗位职业可替代性,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既有悲观的,也有乐观的。据《人类简史》作者、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尤瓦尔·赫拉利预测,2033年美国各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在被统计的七百多个职业中,播音员主持人居于171位。[2]
由此,笔者推论智能语音技术对播音主持专业中那些简单的、规律性强的、应答式的岗位的取代性会比较强,比如气象播报、新闻播报、卡通游戏配音等。相反,需要即兴应变、风格气质、语感能力等高阶技能的媒体岗位,不但不会被AI替代,对优秀主播的需求还有可能呈上升趋势。
反观现实的播音主持行业现状,智能语音技术进一步放大、凸现了原本已经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滞后,对播音主持职业在大众传播中的核心价值缺少共识。
播音主持一直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作为官方话语的传达者、代言人,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迅速建立的专业院系以及执业资格注册审查机制,让播音主持职业传播群体具有较强的专业化门槛,也由此造成这一群体的相对封闭性。”[3]一直以来,播音主持的专业核心价值被认为是媒介代言人、传声筒,其基本职责就是借助于口语传播将文字稿件直接转化为有声语言,要求清晰准确,不掺杂个人的感情和立场。而“采编播合一”直播主持无非是要求更深度、更直接地介入到节目生产现场,减少“司仪”感成为真正的代言人。其实,“传播是人性的外化,人格的折射。”[4]播音员主持人“实际上是一种在传播中实现传播主体人格化,并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人际性特点的传播方式,其中的人格化、人际性是构成主持传播的关键,亦是主持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所在。”[5]因此,播音主持是大众传播中最富有人性的元素,只有传播主体被赋予真正的人格,才能有效拉近传者和受者的距离,大大提升传播的效度。
2、基本功弱化,整体语言面貌和语感能力不容乐观。
笔者曾经长期在市级广播频率工作,发现近年来直播节目的整体语言差错率居高不下,最多的一次3分钟节目差错10次,主要原因是读错音、语调偏误、停连不当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国内广播播音行业普遍存在的播音员基本功不扎实的现实状况。
播音主持的基本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语言表达规范和基本技巧扎实,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将语言技巧概括为“内三外四”:三个内部技巧是内在语、对象感和情景再现,四个外部技巧是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内部技巧是播音创作心理依据,外部技巧是播音创作声音呈现方式。这种语音基本功需要经过长时间严苛的训练,一般在大学阶段完成,因此我国播音界特别强调科班出身。事实上,全国众多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高校中,有不少院校尚不具备实施这种严格专业训练的师资和条件,一些院校甚至把通过“普通话测试”从培养目标和毕业条件中删除。其二是话筒前、摄像机前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基本功,主要依靠后天的反复实践。
3、核心能力泛化,审美素养和能力成为明显短板。
如果说播音主持职业的核心价值是人格化传播,那么个体的核心能力是综合素养,更准确地说是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能力构成的审美品格。这是一种稳定的、有普适意义的审美价值框架与个性化审美趣味的有机结合。在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合流之下的泛娱乐化大潮中,审美素养的提升是作为传播主体对信息进行人文过滤和修正的关键性能力。反观今天的播音主持队伍,对核心能力建设存在误区,有的把语言能力当作核心能力,有的把个性化表达作为核心能力,还有的把新闻敏感性作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泛化的结果就是拉底平均值,导致播音主持审美素养的普遍性下滑。
二、应变方法与策略
面对智能技术带来的汹涌潮流,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播音主持队伍培养而言,目前我国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2000余家,每家都有几个到几十个播音主持人员;招生的高校240余家,2020年播音与主持本科招生规模超过10000人。如此庞大的队伍要转型,需要新闻媒体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同向发力。
一是宽严相济,把好播音主持人才的“进口关”。播音主持专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规模过大,保守估算全国各地各类在校生总人数在7万到8万之间,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艺术考试进来,文化成绩普遍较低;结构单一,以本专科为主。与报考火爆形成强烈反差的就业近年在各地红灯频闪。基于目前播音主持职业队伍的现状,要坚持宽严结合,重点把握其专业上的成长性和潜力。
二是通专结合,加强人文综合素养和语言基本功的学习。播音主持专业具有多学科特点,“由于播音学科的边缘性和创作活动的复杂性,所以播音是一项特殊的言语活动,具有言语传播的性质;播音是一项新闻实践活动,具有新闻性;播音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某些艺术属性。”[6]播音主持的主要核心业务在于“怎么说”和“说什么”,“怎么说”反映语言基本功水平,体现各种各类播音技巧的掌握与运用;而“说什么”反映综合素养、性格气质和审美品格,需要“知、情、意”结合。
三是文理兼修,重视信息素养的学习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智能语音技术再次见证媒介新技术的不断进步,AI主播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又一经典案例,因此,包括播音主持在内的影视专业都具有媒介技术的强支撑性,计算机语言将会和视听语言一样重要。在未来阶段,文理兼备、能文能武、才智共济将是一名融媒体时代合格播音人才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