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诉求与生成路径
2020-12-06石晓云
石晓云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下沉,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开始成为教育主导思想,强调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美术教育来讲,通常需要借助视觉化媒介传达相应的艺术思想和理念,美术教育属于典型的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视觉性和实践性特点,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美术课程要立足生活和文化,加强课堂生活化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打造动态开放的美术课堂。本文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实际,在简要阐述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现实诉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生成路径。
一、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诉求
美术教育的内在规律。美术作为典型的艺术形态,与所有艺术作品一样,都是扎根于生活,一旦脱离生活,美术就成了无源之水。但是,美术扎根于生活,脱胎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等同于生活,它是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体验和思维加工的结果,再以绘画、雕塑等方式进行呈现,蕴含着真善美价值,通过引发共鸣、共振实现价值引导。美术教育的诉求,就是挖掘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三观,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以此来讲,美术教育必须要立足生活,要与生活进行全面对接。
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在全新教育形态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生活化情境,打造开放、动态、高效的课堂,成为当前各级各科课程改革的重点。另外,新课标明确强调,现代化教育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根本价值导向,打破以往学科发展失衡的局面,通过美术、音乐等学科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全面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也就是说,新常态下的美术教育,需要突出自身的基础功能,在内容上应以学生兴趣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生活化建构,凸显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以,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属于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数据时代的要义。大数据时代,教育教学工作又将面临全新生态语境,如何做好新技术的课堂应用,进一步释放教育改革效能,正在成为教育界新的议题。近年来,虽然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在与大数据时代的接轨上存在许多阻力,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信息素养和美术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关键,要理解这些信息符号背后的内涵,需要有美术素养,或者说是读图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全面支撑。具体来讲,大数据时代,图像传播信息已经成为主流,这就要求受众具备足够的图像识别能力,毫不夸张地讲,未来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鉴别与识别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是通过美术教育达成的。因此,美术教育生活化实施,是大数据时代的基本要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生成路径
在明确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现实诉求的基础上,教师要客观审视现行美术教学现状,找出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积极寻求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高效生成路径。
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降低学习难度,增强知识获取效率的重要路径。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内容中融入了许多专业理论知识,抽象性较强,对初中生来讲无疑是学习难点,而单纯的理论讲解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使其具象呈现给学生,能够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如在进行《纹样设计》教学时,无论是题材还是色彩,亦或是组织形式,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纪录片,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带有纹样的物品,充分了解纹样设计的生活价值与艺术魅力。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可通过生活化素材的情境呈现,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
在写生环节,教师可为学生事前准备各种新鲜的花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画笔运用变形与装饰的手法设计简单的花卉纹样。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借助文化来引导学生体味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既要感受到生活中外在的美,又要能够挖掘感知到生活中的内在美,只有如此,才能在文化的包装之下,赋予美术课程更多的价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预期效果,在文化与美育的交织中丰富课程内涵。
教学实践生活化。美术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灵活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以增强美术教育的实效性。但有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美术教学实践就是让学生展开课堂美术创作,显然这是片面和局限的,真正的教学实践是涵盖整个生活的“大实践”,只有实施教学实践生活化,才能最大程度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生活化实施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实践的生活化延伸。
例如,在进行室内装饰品制作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学生房间布置为例,让学生以自己的房间作为参照,亲自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装饰品,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房间色调应该怎么选择?”“什么材料最适合我的装饰品制作?”“装饰品的设计需要考虑其他环境因素吗?”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室内装饰品制作的技巧。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掌握了美学生活化的实践技巧。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实践体验中充分感知创造美,进而强化学生创新创造思维。
除了课堂实践外,教师要结合实际灵活开展课外实践,生活中充满了美的元素和符号,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挖掘,并将其开发成美术教学的重要素材。无论是各类建筑,还是物品包装,抑或是服饰,无处不凸显了美学文化的生活价值。如何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运用美学知识,以达到最佳的视觉呈现状态,形成强有力的美学冲击,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美,这不仅是初中美术教学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美学研究领域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具体来讲,教师可通过学生关注的焦点事件,以学生感兴趣的视角去挖掘相关事物背后的美学内涵,如动漫、游戏、影视剧等,都是能够用来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
作业内容生活化。在美术教学中,课后作业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最佳路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课后作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且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增进家校互动的重要纽带。对于初中美术教学的课后作业来讲,教师要打破单一纸质作业的局限,灵活设计生活化、创新化的课后作业,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一方面,要注重作业内容的生活化。具体来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规划题材方向,在全面参考教材建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挖掘,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校园环境,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有效增进美术作业与学生生活关联性,不仅能夠有效消除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抵触心理,而且强化美术作业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例如,在进行《美术在你身边》时,笔者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制作一个自己认为有生活价值的艺术品,并写明设计意图和个性特征,然后在下节课的时候为学生举办一场拍卖会,优秀者会在班级和家长群分享。
另一方面,要注重作业参与对象生活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作业参与主体依然以学生为主,没有发挥出家长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定期设计一些具有亲子性的作业,增进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为高效课堂建构夯实基础。例如,在进行《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与家长一起为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员搭配一套衣服,然后以照片的方式分享到班级群,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并充分说明自己的设计思想。美术作业的参与对象就扩大到了家长层面,增强了课后作业的参与性和交互性,有效消除了独立课后作业的枯燥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家长的有效参与,有利于打造家校联合教育共同体,是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优势作用的关键路径。
初中美术教学生活化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要想达成预期目标,打造高效动态的美术课堂,就必须加强创新实践,实施生活化教学,优化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课后作业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落地实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美术课堂参与积极性,培育初中生美术核心素养,为实现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和保障。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