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 探究历史学科的“标题解读”
2020-12-06邱建祥
邱建祥
课文标题是一篇课文的主旨,单元标题是一个单元的主旨,是对本课或者本单元内容的精度提炼和高度概括,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历史课文标题也不例外,理解与领悟历史课文标题,能有效帮助学生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明确该阶段学习的核心要素、主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知识结构的构建,更有助于学生深度认识与理解该知识结构。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解读、剖析与领悟,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准确理解,精准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从而有效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克服课堂教学天马行空、无的放矢、不知所云的弊端,也就不会出现教学目标不明、重难点不分、价值观念不清的窘况。
为什么要运用“标题解读”
很多人觉得“标题解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实现。从笔者工作近二十年来所观察到的课堂来看,远不是这样一回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视对单元标题和课文标题的解读,或者一带而过,没有进行深度挖掘。课堂上,教师直接板书一下课文标题,没有进行任何解读者有之;让学生齐读一下标题,直接跳过者有之;三言两语,轻描淡写提一提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由于教师的长期忽视,给了学生一种错误的示范和误导——忽视课文标题的存在。面对教师列出的提纲,课文中划出的重要知识点,学生特别关注,也特别费力气去识记,带来的结果就像隔着玻璃想飞出去的苍蝇,看上去前途一片光明,却怎么也找不到出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学生就会出现知识点之间的混淆,也就会在问题解答中出现张冠李戴、文不对题的情况。教师往往责备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却没有从自身去反思与寻找原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觉得历史虽然有趣,但学起来却是琐碎的、繁杂的、甚至是困难的。
人类历史是一条长河,更是一幅漫长的画卷。但是,再长的河流也是由一滴滴水构成的,再漫长的画卷也是由一个个元素组成的。人类历史也一样,由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件组成。众多的历史事件汇聚一起,就能折射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在这样的趋势与潮流之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却又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地区差异。历史教材就是编写者们从人类历史浩如烟海的、事件中选取出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按一定的编排序列进行重新组合,编排成若干单元和章节,每一个单元或者章节都有自己的标题。很显然,这个单元或者章节标题都是编写者对本单元、本章节的高度浓缩,精度概括。如果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能精准把控标题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历史解释、问题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核心素养都大有裨益,教学效率也就会事半功倍。
“标题解读”的运用实践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都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编排的,专题与专题之间有联系,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专题与专题之间也有区别,体现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和差异,在实际历史教学中以单元标题的解读开始。
单元标题、单元引言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单元引言就已经对单元标题进行了简短的解读与分析。在进行单元标题解读时,要运用好单元引言这一资料。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包含了历史学习中的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有效信息。引言里面明确提出,时间是鸦片战争以后,地点在中国,事件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通过引言的这一番阐述,学生对本单元的标题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于这一认知,教师应该更上一层楼,接着进行问题设计进行追问,对单元标题进行深度解读,以勾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的兴趣,深化学生思考的维度。如“什么是经济结构?近代之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什么?”“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为什么发生在近代?其变动的原因有哪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有哪些?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动有什么关联?”“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生属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范畴吗?”等。通过问题引领,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既让学生对前面所学进行回顾,又对后面所学充满期待。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仅满足了学生对认知、理解基础知识的要求,还在课堂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渗透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解了近代中国的起止时间,这就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能阐释什么是经济结构,这就是核心素养的“历史解释”。
在对单元标题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认识这一阶段的历史线索:中国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于这一线索,学生推理概括,把握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中国仍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的道路上徘徊,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是被动产生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带来的客观结果——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不仅是对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宏观把握,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
有了单元标题的有效解读,再对课文标题进行解读。课文标题是单元标题的分课题、子课题,它所反映的往往是本单元这一模块下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是对单元标题指引下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课文标题包含的历史学习要素要比单元标题更加丰富、更加精细,指向更加明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文标题与单元标题似乎重复了,再进行解读似乎过度了。换一个角度,标题的信息源就丰富了。本课是具体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通过三个子目,既概括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实则也涉及了变动的推动因素。抓住标题中的一个“变”字,突出这个“变”,为什么“变”,怎么“变”,“变”的结果是什么。通过这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题明确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就更容易抓住学习的主旨,有的放矢。
“标题解读”的运用思考
“标题解读”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学法指导与历史解释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几点思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标题解读”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一种传授,更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引领。因此,“标题解读”更适合基础年级的新课学习,其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以知识为引领,提供给学生一种学习与思考的方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学习与掌握高中历史,形成历史学习中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构建知识体系,提质、减负与增效。“标题解读”直奔教学主题,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方式简化,对于学生把握课文线索,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建立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对建立历史学习的整体观、大局观很有帮助。有了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整体把握,学生学习就不会张冠李戴,就能认清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建立起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也能达到节省学习时间、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标题解读”主要通过对标题的关键名词进行解读,通過问题设计对学生进行引领,激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解读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等,逐步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使之贯穿于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并落地生根。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中,曾规定一种特殊的文体——八股文,在八股文的八个固定组成部分里面,第一部分就是“破题”,所谓“破题”,实则就是对标题的解读,也只有标题理解准确,方能解读正确,也才能做好接下的“承题”“起讲”“入题”等。虽然八股文作为一种文化糟粕已经被抛弃,但“破题”——标题解读这一策略,不妨继续运用。
编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