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度欣赏古典诗歌

2020-12-06王辉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锦瑟李商隐多维度

王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运用近体诗的格律常识诵读、欣赏古典诗歌;过程与方法:学会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欣赏古典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执着于人生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多维度欣赏古典诗歌。

教学过程:

课前为学生推荐一首歌,出示歌曲相关信息:歌名《此情可待》,作者是美国歌手理查德·马克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据说这首歌的意境取自李商隐的《锦瑟》。带领学生背诵《锦瑟》。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会运用近体诗的格律常识诵读、欣赏诗歌;(2)学会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欣赏古典诗歌。引领学生看学案,思考:唐代形成的近体诗在格律上有哪些基本要求,举例说明。

提示:押韵、平仄、对仗。追求节奏和韵律。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情感的载体,欣赏《锦瑟》要从语言开始。

环节一:语言之美

师:唐诗极讲究声韵、色彩、意境。首先是声,唐代的律诗,即使不配音乐,也可以像歌曲一样吟唱,因为它的文字组织有音乐性。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锦瑟》的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四个小组分别从押韵、平仄、对仗、节奏四个方面合作探究,之后以朗诵的方式展示探究成果。用3分钟时间,组长组织好各组讨论。3分钟后,四个小组由小组长组织依次展示。

1.押韵。达到回环美的手段有:押韵、迭音(双声叠韵,本诗邻近的韵,产生迭音之美:华年、庄生、蝴蝶、春心、沧海、蓝田、惘然)、反复、顶真,等等。

2.平仄(声调)。诵读时利用声调的抑扬起伏,可以形成类似音乐旋律的语流旋律线,从而达到音乐美感。语言的音乐美和平仄有很重要的关系,这是汉语之美的精髓。汉语两大特点:对仗和四声,外语没有。

3.节奏。朗诵注意形成有规律的顿挫节奏。2/4拍的特点是节奏强弱交替。

师:我们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锦瑟》语言的韵律美,下面我们来看《锦瑟》华美的文字。如果说刚才《锦瑟》的韵律给人听觉以美的享受,那么,华美的文字则是诉之于视觉的美。李商隐极能组织绮丽的辞藻,他诗歌中的文字具有色彩之美,看起来犹如一片古锦上斑斓的图案。下面看诗歌,思考:《锦瑟》诗中哪些字是具有色彩意义的?

提示:汉字是表意的文字。《锦瑟》诗中的这些具有色彩意义的字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如同徜徉在五光十色的彩色世界之中。大屏幕展示,重點关注彩色字,展开想象力来欣赏《锦瑟》文字的色彩之美。

李商隐的很多诗,尽管我们不能理解诗意,但是仅凭诗句文字的声、色就已经具有足够的魅力。带领学生展开想象,一起欣赏名句,感受色彩之美。

环节二:词章之美

提问: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概括一下,好文章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点: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根据我们的学习,毫无疑问,《锦瑟》是言之有物和言之有情的。

1.言之有物

提示:《锦瑟》真可谓是言之有物,有关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诗集总序说、爱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寓意说、咏物说等十几种,自宋元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后来清代诗人王士祯慨叹:“一篇锦瑟解人难。”再后来聪明的人就干脆不解了,一代宗师梁启超讲到李商隐时,说:“《锦瑟》《碧城》《圣女祠》这些诗,我也看不懂讲的是什么。拆开来一句一句地让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释不出来。但我就是觉得美,读起来感觉很愉快。”要知道美是多方面的,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由此可见,锦瑟太言之有物了。

2.言之有情

提问:之前我们了解《锦瑟》主旨的时候,也分析了它所可能表达的情感。《锦瑟》毫无疑问更是言之有情的。你知道《锦瑟》中用了多少表达感情的字或词吗?

提示:诗中表达感情的字:无端、思、春心、泪、情、忆、惘。56个字的诗9个表达感情的字词,怎一个情字了得。

3.言之有序

师:大家看屏幕。律诗在章法上有一套严谨的结构,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构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这四联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也就是说:首联要给全文开头,颔联要承接上文顺势下笔,颈联要转折,尾联总结呼应。“起承转合”既是作诗,也是作文最基本的章法思路。

屏幕展示: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承)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转)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合)

师:首联“起”于锦瑟,谈及“华年”,这是传统的民歌起兴手法。颔联“承”“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既有“庄生梦蝶”的美好,又有“望帝啼鹃”的悲情。颈联“转”,历来诗家在律诗创作上最为重视的一联,最能见出作者的功力,也最不易写好。但诗人视通万里,奇峰突起,给我们呈现了两幅宏大壮阔的画面。尾联的“合”点明“思华年”时“惘然”之情。

师:当然,诗歌本质上是用来抒情的。《锦瑟》也有它内在的抒情逻辑。数学老师讲化简,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就是颔联、颈联,迷离恍惚,发散而难以把捉;而首尾两联表达清晰,回环呼应。颔颈二联仅是对“华年”“追忆”的内容的具体展开,将它忽略,基本不会影响全诗的主旨。于是我就给《锦瑟》来了个“化简”,我的方法是改变标点符号。这一化简有一种神奇的效果:可以使诗的主旨凸现出来,让我们一下就能抓住全诗的内在逻辑。因为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多讲了。

环节三:文韵之美

李商隐的这首《锦瑟》运思奇特,情思绵邈,意象华美,意境深广迷离。尤其颔联和颈联更能引发人的无限的想象空间,堪为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请大家感受颔联、颈联的意境,展开想象联想,任选一句,改写成现代诗或散文。

“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四个意象并置,极富色彩之美,给我们创造了极丰富的想象世界。而学生用自己的诗情、才情为这两联诗锦上添花。李商隐找到了知音。

環节四:文化之美

文化是一种思想,一种力量,一种智慧。这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必须汲取的养分。我们来品品这首诗的文化之美。

提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惘然”,从这句看《锦瑟》是一首关于“失去”主题的诗。时间无法驻留,一切珍贵的人和事也终将在这种无法抗拒的“失去”中错过和消散。这一切发生在几千年前的李商隐身上,也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对这“失去”我们是应该“追忆”或者“惘然”,还是其他什么内容?谈谈你怎样面对这种“失去”。

儒:“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执着于人生理想、功名事业、爱情亲情。

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超越一切人生执着,超越是非毁誉,超越美丑善恶等。

道:“无欲无为”“顺世安命”向往人生个体的绝对自由。

从某种程度上说,《锦瑟》的独特魅力就是佛、道两家广阔的宇宙意识冲淡、提升、冷却了的儒家情感。如果把《锦瑟》与同样脍炙人口的初唐诗歌《春江花月夜》相比较,真有恍若隔世之感。

师:一首《锦瑟》有儒家的忧患意识,有道家的出世情怀,也有佛教的虚幻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交织着的失望和希望、痛苦和快乐、迷惘和执着;也许这就是李商隐告诉我们的生命体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在儒释道三者之间追寻着人生的平衡,然而,生命的天平上注定难以平衡。面对永恒的失去,我们徘徊于执着与超脱之间。感谢李商隐,感谢谜一样的《锦瑟》。

教学反思: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李商隐的诗独具魅力。李商隐生活在大厦将倾的晚唐。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大多诗作氤氲着一种忧郁感伤的气息。如果仅从高超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多解性方面来看,可以说无人能及。尤其他的很多无题诗以其高远的意境、华美的语言、缠绵悱恻的情感独步晚唐诗坛,深受后人喜爱。而《锦瑟》则堪称李商隐的压卷之作,清代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就说“一篇《锦瑟》解人难”。但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被它深深地吸引,不知多少人为它魂牵梦萦,又不知多少人为探个究竟而衣带渐宽,可见此诗的独特之处。面对林林总总的资料,如何把这样一首名诗呈现在学生面前确实是个难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学习唐代诗歌。这个单元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感受诗的语言,并借助语言把握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建立学习诗歌的“背景意识”,要知人论世;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据此,我把《锦瑟》一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会运用近体诗的格律常识诵读、欣赏古典诗歌;学会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欣赏古典诗歌;培养执着于人生的崇高品格。教学重难点安排为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欣赏古典诗歌。

由语言到文化层面的鉴赏过程体现了思维的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其中,语言和文章层面的鉴赏是基础,是重点,这两部分鉴赏充分了,就可以为文学和文化层面的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文学和文化层面的鉴赏是感受诗人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诗篇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式教学,课前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对李商隐的诗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阅读,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问题为引领,逐层探析诗篇。指导学生学会从多维度鉴赏诗歌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究、审美能力。在阅读鉴赏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

但是,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实际教学中学生从文化层面的鉴赏并不理想,还需教师在平时引导学生多读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锦瑟李商隐多维度
嘲桃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石榴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