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0-12-06谭丽杰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葫芦蚜虫本课

谭丽杰

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4课。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会写谢、盯、言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

3.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谢”“盯”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初步懂得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道理。

一、复习词语

1.领读词语。

2.词语配对:这些都是和葫芦有关的词语,你能将它们组成新的词语吗?

【设计意图】低年级词语教学是学习重点,词语复习既巩固了词语的掌握,同时也引导学生注意使用形容词要突出事物的特点。

二、欣赏小葫芦,感受喜爱之情

1.他种的这棵葫芦,开始长得怎么样?

2.随文识字“藤”: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植物的藤?

这些植物的藤缠绕在木棍上后,果实就可以挂在藤上,更加利于果实的生长。“顺藤摸瓜”就是指沿着藤就能找到藤上生长的果实。我们一起去顺藤摸葫芦,读一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始终是低段教学重点,此处随文识字,既注重了字理渗透,又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同时还起到拓展作用。

3.学习“谢”。

(1)利用词典: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里的谢字在词典中有这样几个常用的解释,看看哪个解释符合文中的这一句。

(2)观察“谢”字、总结书写口诀:身居中、细又长。

三、感受葫芦变化,感受期待之情

1.葫芦长得如此可爱,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理解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在他看来,有几个虫子对他的葫芦有影响吗?

3.之前看到可爱的小葫芦,他是那么的喜爱,现在葫芦虽然长了蚜虫,他的喜爱之情变化了吗?

4.讲解“盯”:现在全班同学做得又直又正,老师开心地看着大家,我的眼里看见的是——全班同学。在朗诵比赛的颁奖仪式上,有一个同学突然做起了鬼脸,全班同学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你们看到的只有谁?——我的眼里只有“你”。(盯是目不转睛地看、专注地看。)

5.指导写字:盯、言。

想将盯写好,可借鉴学习过的眼睛两个字,目字旁写得又窄又紧凑,右半部分怎么写呢?

(1)学生观察: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盯字口诀:笔画少,要舒展。

(3)言字口诀:在讲“信”字时,我们强调过,言是倒梯形,一横要长,单独写时,要注意以竖中线为轴:纵向对称,写在中央。

(4)组词: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他对着葫芦自言自语说什么呢?

6.指导朗读:一个反复和两个感叹号,声音渐渐变大,

四、对比阅读、感受不屑

1.邻居看到葫芦上生了蚜虫后,两个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

2.你看到蚜虫,什么心情?

3.面对邻居的劝告,他有什么反应呢?

4.复习反问句:用反问表达肯定,语气更加强烈。想想本文中的连续两问,他想表达什么意思?这里的问,并不是问,而是不相信邻居说的话。用反问表达更强烈的语气,强调他就是想要葫芦,和叶子上的蚜虫无关。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明确他对葫芦的喜爱,进而体会他对蚜虫的不屑,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五、明确蚜虫与葫芦的联系

1.面对葫芦上的蚜虫,他置之不理,后来葫芦又发生什么变化了?

蚜虫更多——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一个落了。

2.请同学们对比两幅图,看看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他最后一个葫芦也没有得到?

(1)看似不起眼的蚜虫和葫芦的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2)事物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要把事物联系起来看待问题。

4.单元主题渗透:三篇课文,三个正面主人公和三个反面主人公,分别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六、作业。

1.续编:“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又会发生什么新故事呢?

2.读《蛇与庄稼》,思考蛇与庄稼的内在关联。

反思:

本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都得不到。本课的教学,我重点做了如下的处理:

1.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教学,是一二年級的重点,虽然是第二课时,我们也不能放松。我对藤字的处理,采用的是生活识记加深印象,然后利用成语 “顺藤摸瓜” 和图片理解动词“挂”的含义。“谢”字重点放在用词典帮助理解字义,并且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理解“盯”的意思,我创设了教学情境,并运用多媒体,感受盯是专心地看的意思。

同时,谢是本课最难写的生字,所以我重点指导。第二课时重点指导了“谢”字,而“盯”采用了以旧带新的方法,运用“眼睛”来对比学习盯字;言采用了略处理的方法,联系旧知,理解新知,这样本课的生字教学就做到了详略有别,而且通过写字口诀,提示本课的写字重点。

2.多种方式朗读。

一直以来,我都秉承在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第一课时注重范读课文,第二课时对重点句子进行指导。本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感受到句式的不同特点。

3.课文线索的处理。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以葫芦的成长为线索行文。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是两条线索并行。一是明线:以事情发展的顺序,读懂故事。二是人物情感的变化:在读故事的同时,明白葫芦的不断变化,同时感受“他”对葫芦的情感,从喜爱到期待,再到不解和惊讶,最后质疑:为什么葫芦一个也没得到?这样就顺其自然地进入了探究故事的寓意的环节。

对故事寓意的理解要求是初步理解寓意,不需要深挖,所以学生明白葫芦与蚜虫之间有关系后,我明确事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葫芦蚜虫本课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