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亲们开心的时候我最开心

2020-12-06姚坤

中国经济周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王金平石桥香菇

姚坤

——“你知道我做这个工作最开心时是什么时候吗?”

——“乡亲们开心的时候我最开心!”

在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赤石桥乡实会湾村村民田灵珍家门口的香菇养殖大棚内,记者见到了挽着裤腿、鞋子上沾满泥巴的王晓飞。此时,他正在指导田灵珍养殖香菇中的注意事项。

怀揣梦想,找准“穷根”谋思路

41岁的王晓飞是土生土长的沁源人。2008年9月,29岁的他成为沁源县交口乡尚义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帮助乡亲们过上勤劳致富的日子。”王晓飞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梦想如何变为现实?村里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成为摆在王晓飞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思索,29岁的王晓飞决定从种植农产品入手。他承包了220亩地,通过学到的知识带动村民们共同种植辣椒、土豆等农产品。经过一年的辛苦打拼,那一年尚义村由上一年700元/亩的收入增至4000元/亩。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日子变好了,对王晓飞的信任也增强了,“这个大学生不简单”。

这点成绩王晓飞并不满足,他想让乡亲们跟城里人一样过上更富足的日子。2011年,王晓飞在学习、考察过程中,了解到养殖白灵菇是个致富好项目。于是他将自己的房子做了抵押贷款,又向在家务农的父母借了点钱,以及自己的一点积蓄,凑了50多万,建成5个养殖大棚,叫上乡亲们一起奋斗致富。“只有我陪着大家一起投入,乡亲们才踏实,愿意一起干。”

但这一次他却遭受到了事业上的重大打击。“我感觉自己跌入人生的最低谷。”王晓飞回忆说。

由于市场销售渠道问题,产品严重积压,两年的种植和运营后,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将项目停止。“我第一时间把乡亲们的工钱给结了,如果再继续运营,担心乡亲们的辛苦钱就没了啊!”回忆起这段日子,王晓飞的神情瞬间严肃了起来,“我不能打击乡亲们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希望,我是村官!我得扛起来!”说到这里,他的两眼有些湿润,“那段时间太难了,头发白了一半。年迈的父母、妻子依旧不停地鼓励我。”

那段时间,乡亲们轮流让王晓飞去家中做客吃饭,一起在炕头聊天。“乡亲们给我加油鼓气,看着乡亲们依旧期待的眼神,一个月后,我决定重整旗鼓。”重新上路后,王晓飞继续自掏腰包出差外地考察、学习新项目。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次王晓飞不但了解到香菇的种植技术,而且在做了需求调研后,每天都跑到厂家偷偷地跟技术人员学技术,同时总结上一次失败的教训,不断弥补市场销路的短板。在原有的种植大棚改造后,边“偷学”技术、边种植香菇。

“好几户村民的全家收入要依靠种植大棚,我不可能学会技术之后再教乡亲们,我要给他们创造劳动机会,不能打击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希望和信心。”王晓飞说道。

香菇成功生长出来,剩下的就是解决销路问题。王晓飞为了占据集市好的“黄金销售摊位”,他每天早上5:30起床,带上香菇去县城赶集,这样一跑就是两年。

截至2015年,他解决了30名乡亲的劳动就业问题,人均年收入由3000元增加至8000元。

“乡亲们干劲儿也上来了。看着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越过越红火,我特别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王晓飞说。

转战主战场,亲身示范打造产业

2016年6月,王晓飞调至沁源县赤石桥乡担任扶贫专干一职,在了解全乡的情况后,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冲锋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

通过大量的进村入户走访、摸底,王晓飞发现,赤石桥乡几乎没有产业。“只有产业项目入驻才能使乡亲们持续、稳定地脱贫致富。”于是,他把走访的现状和得出的结论给乡里书记作汇报,在县、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下,王晓飞将熟悉的香菇产业继续发展和推广。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多次关心与支持、现场指导并提出建议,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现场解决。”王晓飞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的精神,香菇产业的推广不会这么顺利。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有效激发困难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必须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要解决贫困户的长久之困,就要教会他们摆脱贫困的方法。为了发动乡亲们种植香菇,王晓飞深入每村每户,跟农户聊香菇,努力说服村民加入进来,共同致富脱贫。“只有做产业才可以解決贫困户的长期稳定脱贫问题,这种观念需要不断向村民灌输,村民的思想观念也逐渐有了转变,但是积极性依旧不高。”

“我能够理解乡亲们的顾虑,毕竟还没有收益。”王晓飞决定自己先种植香菇,通过实际行动来打消乡亲们的顾虑和担忧。

由于前期经验的积累,香菇项目在赤石桥乡越做越好。全县香菇市场的80%都是由王晓飞供应的,同时也解决了乡里60多人的就业。此时,不少观望的村民,见到王晓飞把观念转变成行动,并取得了成绩,也意识到种植香菇确实可以增加收入。这样一来,就有少部分人开始积极响应并参与种植香菇。

就在王晓飞充满信心准备带领乡亲们共同奔小康的时候,他又遭遇到了一次重大的打击。

2019年农历大年初五,不放心种植大棚的王晓飞跟妻子道别,回到距离200多公里外的大棚,进行巡棚。他发现部分生长香菇的菌棒出现异常。“坏棒率”居然达到了60%以上,并出现大面积感染迹象。

“当时吓得我腿已经软了,都不知如何走出的大棚。”王晓飞回忆说。经过与技术员评估核实之后发现,由于盲目扩大生产、管理没能及时跟上,造成粉尘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近80万元。“技术员和厂长全天待在大棚里,思考挽救措施和弥补解决方案。”

那段时间,大家都沉浸在农历新年的喜悦之中,王晓飞却在独自面对“粉尘污染”事故所造成的一切损失。他不敢跟年迈的母亲说,不敢跟妻子、孩子说,不敢跟乡领导说,更不敢跟乡亲们说。“担心失去乡亲们刚培养起来的对我的信任和对产业脱贫的信心;担心辜负了县、乡领导的期望。”

沁源县赤石桥乡党委书记王向锦知道养殖大棚“粉尘污染”后,当即到银行将自家房屋在银行进行了抵押贷款,借给王晓飞用于救急。乡亲们知道后加倍努力种植,从未主动向他追要过一分钱。

“那段时间,真的是咬牙硬撑。”王晓飞握紧双拳,凭借坚强的意志、多年积累的经验,及时查找到失败的原因,于一周后恢复生产。

在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底完成30万件菌棒的生产,成活率高达98%,挽回损失50万元。王晓飞将王向锦在银行的个人贷款还清,将乡亲们应得的收入全部发放。

搭建“扶贫小车间”,做到“户户有产业”

“‘粉尘污染事件后,乡亲们对我更加信任,对香菇产业更加充满信心。”这时候王向锦提议,要把香菇项目落到精准贫困户身上,对有劳动能力但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实行“房前屋后”的精准脱贫措施,做到户户有产业。

在县里大力扶持下,所有“房前屋后”菌菇养殖棚的搭建费用由县里承担,王晓飞一对一地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帮扶,最低确保每户贫困户一根菌棒增收3元。

66岁的村民王金平,是赤石桥乡算盘沟村中的贫困户。丈夫去世10多年,一直与女儿相依为伴,家庭年收入300元左右。

2019年女儿考上了太原的一所大学。面对几千元的学费,愁坏了王金平。但之后通过助学贷款,顺利解决了上学问题。

“之前种地基本也就满足我们母女不会饿肚子。闺女上学的钱、穿的衣服都是大伙给的。这是国家政策好,要不我们哪有钱上大学啊!”王金平说。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今年6月,王金平第一个在村里搭建香菇种植大棚。“3个月就挣了2000元,我这辈子哪里见过这么多钱,闺女正好也开学,可以给她带点钱去上学,在学校吃好点。她在那边也能安心上学,不用担心我了,我们现在富裕了。”王金平说。

“她闺女9月份上学要用钱,我安排收香菇提前过来的。我要给他們建立信心,让他们看到希望,觉得日子会越来越好。”王晓飞坦言。

现在,赤石桥乡搭建“房前屋后”“扶贫小车间”的共74户,贫困户出门就可以养殖、照看香菇。这一项目已实现50户贫困户脱贫,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

在沁源县赤石桥乡扶贫专干王向荣眼中,王晓飞在赤石桥乡带贫益贫成效非常明显,是他学习的榜样。“现在乡里的扶贫产业已经形成规模。重要的是乡亲们都相信他,他也能与乡亲们打成一片。”

“看着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好,我觉得自己实现了价值,拥有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我想带动更多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共同脱贫走向小康。我会一直走下去,无论如何变化,我初心不改!”王晓飞说。

猜你喜欢

王金平石桥香菇
论碳审计主体
石桥的传说
张家畈新村
香菇何首乌降血脂
游戏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