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大山里的工行扶贫人
2020-12-06何健宁
何健宁
“工商银行派來的娄书记,整得好哦。”在秦巴大山深处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提起县委副书记娄可伟,当地老乡们会竖起大拇指。2016年4月来到南江县参加脱贫攻坚战的娄可伟,是中国工商银行自1995年以来派到县里的第28位扶贫干部。4年多来,他按照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安排,认真实施定点扶贫项目,矢志创新,不遗余力推进革命老区南江县贫困人口脱贫奔康,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认可。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全国乡村扶贫扶持典型人物等荣誉。
深入调研,翻山越岭走大山
娄可伟挂职扶贫的南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秦巴山区深处,曾因江水难涉而名“难江”。由于大山阻隔、信息闭塞、灾害频发,全县整体贫困,深度贫困。
“多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到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去摔打历练。”出发前,总行领导的嘱托娄可伟一直记在心上。
他第一次下乡就在地图上选了一个特别偏远的山村——红岩乡双寨村。从县城出发到村里用了3个多小时,路上到处是泥水坑洼和山上滚下来的落石,车开在悬崖峭壁路上,一路颠簸。进村后,所见之处很多都是破旧的木板房,其中一户墙体漏风厉害,家徒四壁,74岁的李含勤老人生病在家,儿媳妇专门留在家里照顾他,不能外出务工挣钱。老人听说娄可伟是北京来的,一边咳嗽一边坚持要和他说话。在交谈中娄可伟了解到,老人以前身体硬朗,可以养十几只黄羊,几年前生病花光了家里积蓄,羊也都卖了,还欠了一些债,现在想再养些黄羊挣钱还债,可惜没钱买羊,又贷不到款。
看着老人期待的眼神,娄可伟的心情很沉重,答应老人会帮助想办法,尽快回复。但遗憾的是老人很快就因病离世了,这让他心中充满歉疚。也正是这份歉疚,更加坚定了他加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的决心。
完善机制,用“借羊还羊”探索授渔帮扶
公山镇桥坝村村民孙平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羊圈去看看他家的羊,这是他参加中国工商银行“借羊还羊”产业扶贫项目后最要紧的事。2016年,通过工行的“借羊还羊”扶贫项目,孙平借来20只南江黄羊能繁母羊和1只公羊。经过悉心喂养,他当年收入就超过了脱贫线。从第二年起他逐渐归还羊只,到2019年把所有借的羊只全部归还给了村集体,这几年,他每年出栏销售黄羊40多只,年平均增收3万多元。在南江县,借助这种产业发展模式脱贫致富的群众有1000多户。
南江黄羊是南江县经过几十年选育培养成的山羊新品种,有“中国第一山羊”的美誉,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在“南江黄羊”品牌价值已经达到40多亿元。但在“借羊还羊”项目实施以前,贫困群众养黄羊普遍存在没资金、缺技术、怕风险、愁收益等问题。如何改变乡亲们捧着“金字招牌”却过着穷日子的状况?娄可伟通过深入农村、乡镇和有关部门广泛调研,寻找出了破解问题的办法。
“调研了解到,当地过去也搞过黄羊养殖扶贫的尝试,但出现了私自出售,甚至宰杀等问题,扶贫效益还不够好。”娄可伟思考,要通过建立机制加强监管,让贫困户务实发展黄羊产业,不再“等、靠、要”。变送羊为借羊,有借有还,让群众有还羊的压力,由村里来监督执行,还来的羊,再借给别的贫困户发展,通过再借来倒逼先借的贫困户将羊只还回村里。
娄可伟与农业部门、黄羊龙头企业反复研究后,逐渐明晰了思路:使用工商银行帮扶资金购买优质能繁母羊,借给有养殖能力和养殖意愿的贫困户饲养,由出售能繁母羊的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以保底价收购,产出的小羊归贫困户所有,2到3年后贫困户给村集体归还等质等量的能繁母羊,其他贫困户再借去饲养,持续滚动发展。对于弱劳动力和养殖条件受限贫困户,可将羊只托管给专业大户产业化代养,贫困户通过种植牧草、投工投劳等方式获得收入并参与分红。
这种“工行+政府部门+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保险+贫困户”六方联动的“借羊还羊”产业扶贫模式效益日益凸显,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稳定脱贫,得到贫困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2019年5月,工行驻四川南江定点扶贫组提交的《由“发羊”到“借羊”,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四川省南江县黄羊养殖产业扶贫案例》,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评为“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发挥优势,金融到户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金融机构扶贫干部,娄可伟一到南江就准备通过金融扶贫帮助老乡脱贫致富。几年下来,他感叹,“对贫困群众开展金融帮扶并不容易。”
何登荣是工行南江支行挂联的高桥镇桅杆村的贫困户,是村里推荐的信誉比较好的金融扶贫试点户。但面对金融扶贫政策,何登荣竟然拒绝贷款,很好的项目却实施不了。这是娄可伟始料未及的。而这种情况在全县其他乡镇也普遍存在。
经深入了解,他找到了原因。一方面,很多贫困群众没有发展产业的计划,贷款后不知道怎么使用,用了担心没办法还。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过去有的贫困户贷了款不按约定用途使用,导致形成风险,有的银行不敢轻易发放贷款了。
娄可伟与桅杆村驻村工作队一起商量,由驻村工作队手把手帮着贫困户规划产业,帮助使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并共同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帮助联系产品销路,全过程帮助贫困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发展产业。这时候,再次上门做何登荣的工作,他终于动了心。
何登荣过去曾经外出打工帮别人养猪,在养猪方面有经验,他申请贷款5万元,建设了猪圈,买了仔猪,驻村工作队联系农业技术人员经常上门服务,年底又帮忙找销路。可喜的是,何登荣的养猪场当年就出了效益,扣除成本,还清5万元贷款后还有2万多元的盈利,试点很成功。这一办法很快推广开来。
大家称这个方法叫金融扶贫“驻村工作队”工作法。这一模式让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有了效益,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贫困户、银行对此都非常欢迎。为了让借款贫困户有还款意识,娄可伟还组织对贷款贫困户开展征信和感恩教育,保障扶贫小额信贷业务良性开展。目前,全县已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65亿元,在助力当地脱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扶智扶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2020年6月15日上午,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不少村民前来用道德积分兑换奖品。张丽春用28分兑换了4把挂面,刘本江用30分兑换到两把挂面、一提卫生纸。“下个季度,我再努把力,一定要超过刘本江!”张丽春笑着说,“我们现在比的就是谁家的道德积分高。”
他们说的道德积分,是参照银行积分兑换物品模式,创新开展的乡村文明治理新模式。娄可伟在一次参加脱贫攻坚群众宣讲活动时突然有一个想法,可以学习借鉴银行积分兑换物品的模式激励引导老乡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这一想法与巴中市委宣传部的思路不谋而合。
2017年7月,在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乡村道德银行机制”启动试点,通过“表现换积分、积分换物品”的方式,按照“议、评、晒、奖”四步,每月将各户道德积分存入“道德银行”,用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让“德”者有得,激励向上向善。
其后,在娄可伟被委派主持县委宣传部工作后,迅速组织在全县全面推广。村民汪从良说,“有了‘道德银行,我们村更漂亮了,每个人都很注重自己的言行,家庭邻里也更和睦了。”巴中市也在全市推广这一机制,目前巴中全市已有1300多个村实施这一机制,惠及群众超过10万人。该模式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1个部门采纳并向全国推广,同时被列入《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一书。
“努力用群众的内生动力来支撑脱贫攻坚,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娄可伟说,将继续通过“道德银行”和“联动扶贫”等新机制巩固脱贫成效,引导大家不等不靠,自强自立,持续创造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