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少的徕卡军机
2020-12-06透明蓝
透明蓝
徕卡军机,即用于战地拍摄的徕卡相机或军队向徕卡订制的相机。以二战结束时间为界划分为两大类:二战前軍机及二战后军机。
二战中,纳粹德国非常重视宣传,其宣传部长戈培尔是臭名昭著的谎言散布者。他领导的宣传机构足有5000人,其中摄影师就有800名。这些纳粹摄影师90%用徕卡相机,其余用康泰时或禄来相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拍照,向德国民众宣传战争的必要性及纳粹德国军事方面的压倒性优势。由于照片天然给人以客观性的感觉,因此被大量运用到舆论宣传中。这些摄影师们有绝对的行动自由,可随意去任何地方拍摄。但他们无法看到自己拍摄的成果,因为胶卷拍完后会被直接送到柏林指定的地方冲洗,即使被选中也不会通知拍摄者。如果拍出精彩的照片,柏林方面会寄来爱克发(AGFA)彩色反转片以兹鼓励——那个年代这可是最稀罕的胶卷。
纳粹摄影师的标准装备为徕卡IIIc旁轴相机一台,配备35、50、90和135毫米焦距镜头,少数摄影师还另配Telyt 200mm F4.8镜头。另外,德国还研发了几只现存世极少的特殊军用镜头,包括Summar 150mm F0.85超大光圈镜头、Astro 500mm F5望远镜头以及2000mm F4红外镜头投入到军事侦察行动中。因为旁轴相机使用长焦镜头很难对焦,徕卡的工程师早在1933年就研制出反光镜箱附件,长焦镜头通过此附件连接旁轴相机对焦会容易许多。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许多摄影师用这种方法拍摄体育照片。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战争初期,德军对徕卡相机的需求量有限。徕卡除了给军方供货外,还可以满足民用市场需要。随着战争的发展及原材料的紧缺,徕卡相机的民用市场供货量逐渐下降。到了1943年,徕卡已经将所有产品出售给军方,不再向民用市场供货。所以从广义上来讲,二战后期的徕卡全部都是军机。意大利籍徕卡学者GianniRogliatti曾在他的著作《徕卡最初70年》中将二战徕卡军机的机型和数量做了统计,结论是军机数量最多的是徕卡IIIc型。
徕卡军机的刻字
几乎所有二战军机在外型尺寸、性能、参数上与普通民用机型都一样。但少部分军机上有附加刻字,更少一部分刻有纳粹党徽。这些军机的价格通常是无附加刻字和徽章军机的几倍,并成为收藏珍品。所以狭义上的二战军机指的是这些带有特殊刻字的徕卡。
徕卡相机的标准刻字包括机顶上的序列号、徕卡花体字标识、D.R.P.(德意志帝国专利),Ernst Leitz(恩斯特·徕茨)、Wetzlar(韦茨拉尔)、GmbH(有限公司)等字样。
二战中德国徕卡军机的附加刻字常见的有以下几种:M(德语“海军”首写字母)、W.H.(德语“帝国陆军”首写字母)、Luftwaffen-Eigentum/Fl.No.38079(空军财产)、Heer(德语“军队”)、Artl.(德语“炮兵”起始字母);W.haven(德语“威廉港”),以及帝国鹰标和纳粹党徽等。这些刻字大多分布在机顶左边或者相机后背取景器下方居中的位置,也会出现在镜头和外接取景器上面。仔细观察这些刻字,有些字体、大小与上述“标准刻字”明显不同,颇有些“山寨”的感觉。刚入坑的玩家看到这样的“附加刻字”,很难与我们印象中精致的徕卡联系起来,怀疑这是不是徕卡原装机。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弄明白二战军机的刻字是如何产生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并不简单。很多人认为既然军机是从徕卡订购的,那么当然由徕卡工厂刻字,其实并非如此。不同文献有不同的说法,但几乎所有文献都提到了一个叫柏林中央军需采购处的机构。第一种说法来自德国研究徕卡的学者Militz和Tillmanns,他们认为附加刻字是由军需处采购处向徕茨购买相机后印刻或分配到不同军种后自行印刻的。第二种说法来自前文提到的意大利学者Rogliatti和英国徕卡学者Denis Laney,他们认为大部分军机交给德国空军使用,所以空军附加刻字是由徕茨厂完成的。第三种说法来自意大利徕卡收藏家Dr. Cane和美国著名徕卡学者James Lager。他们认为除空军刻字外,海军刻字M和陆军刻字W.H.也是由徕茨厂印刻的。
为了弄清楚军机刻字的来龙去脉,Cane博士和James Lager先生对徕卡军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将它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徕卡历史协会成立30周年的特刊上。他们认为,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刻字外,以下的刻字是在军需采购处和各军种处自行印刻的:Heer、“Artl.,M-Artl.,MF”、W.haven及帝国鹰标和纳粹党徽等。
徕茨工厂之所以不将纳粹党徽刻在相机上,与徕茨家族的政见有很大关系。徕茨一世和二世都是德国民主党的创始人,他们不赞成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在纳粹上台后曾帮助过51名犹太人逃往美国,并在二战中尽量与纳粹党保持距离。1942年,徕茨二世的女儿Elsie Leitz因帮助韦茨拉尔的一名犹太人逃往瑞士事情败露,被盖世太保关进监狱。而纳粹威胁徕茨二世,如果不加入纳粹党,工厂就会被纳粹接管,徕茨二世不得已加入纳粹党。出于对这件事的羞愧,徕茨二世一直对其家族帮助二战中落难的犹太人的事情三缄其口,同时也不让自己的子孙公开这些往事。直到徕茨二世去世51年后,一位犹太裔徕卡迷经过自己多年的研究,才将此事公布于众。
另外,帝国鹰标和纳粹党徽只在海军军机上出现过。战后前苏联曾仿制过徕卡军机,在这些仿制品上同时刻有“空军财产”和纳粹党徽,于是这些相机就沦落为最容易识别的仿冒品。
二战期间,随着纳粹德国的节节败退,大部分军机在战争中遭到损毁。加之战后联邦德国对第三帝国深刻反省并坚定不移地施行去纳粹化,将一切留有纳粹印记的物品都进行销毁,这其中也包括了刻有纳粹党徽的军用相机。如此一来幸存军机的数量就更少了,只有少数流入民间。部分幸存的军机虽然没有刻上纳粹党徽,但它们的“附加刻字”依然带有纳粹记忆,因此很多拥有者将这些刻字强行打磨掉,反而成了现在识别军机的特征。当然也有熟悉这一历史的仿冒者利用这点“制造”军机。
徕卡军机中的明星机型
二战徕卡军机中令人熟知的一款是带有红色快门帘布的IIIc型相机,俗称红帘徕卡。1937年徕卡曾经从柯达购买过一批测试快门帘布的材料,这种材料一面是红色的,另一面是黑色的。用这种材料做快门帘幕的初衷是避免经镜头汇聚的光线将快门布帘烧毁,因为黑色更容易吸热。在IIIc型徕卡生产之前,大约只有20台的徕卡III型和IIIa型安装过这种红色布帘。最早生产的1576台徕卡IIIc安装的还是德国一家厂商提供的黑色帘幕。从362401号徕卡开始,IIIc型一直安装的是这种红色快门帘幕,直至1941年6月这批材料用完。这期间总共生产了约14000台红帘徕卡,但令人不解的是至今留存下来的红帘徕卡数量非常少。有徕卡学者研究分析后发现,由于当初红布帘是测试材料,所以红布帘表面有不同的橡胶涂层,使用时间一长,某些橡胶会融化,并在布帘上形成了黑色的斑点。当这些IIIc拿去徕卡做保养的时候,徕卡公司会将红帘换回黑帘。再加上战争中的相机损耗,自然红帘徕卡现存的数量就非常少了。
军机里还有一种IIIc型的特殊版本IIIcK也非常知名,而且数量更少、更珍贵。这类相机在机顶序列号后面刻有一个大写的字母K,同时在快门第二帘幕上也有个白色(极少數是红色)的大写字母K。IIIcK与IIIc不同之处在于,它在快门调速盘下方,快门主转轴的上方用滚珠轴承代替普通机型的润滑油,另外在过片八牙轮下方也有滚珠轴承。这种设计是为了在严寒的环境下照常工作。其实IIIcK不是徕卡第一个使用滚珠轴承的机型,徕卡250型就曾经用过滚珠轴承。
关于字母K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大多数文献认为K来自德语Kugellager(滚珠轴承)的首个字母,但笔者专门求证了德国研究徕卡的著名学者Netopil先生,他认为K来自德语k?ltefest(抗寒)的首写字母。IIIcK也有蓝灰色和银色两种版本,银色比蓝灰色数量少,所以目前在收藏市场上价格更高。IIIcK的确切产量不得而知,但被普遍认为在2700台至5000台之间。战后生产的IIIc型相机大部分都装有滚珠轴承,但是在相机外观缺少了标志性的大写字母K,自然在收藏市场上也不那么被追捧。
提起军机,大部分人认为军用品的质量理所当然地优于民用品。在生产原料不缺乏的和平年代的确如此。但是二战中后期,由于同盟国对轴心国进行战略封锁,造成了生产原料紧缺。之前镀铬的银色IIIc型相机,基本都被蓝灰色漆代替。同样的颜色后来被用在M-E型数码相机上。镀铬层有很高的硬度且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磨性及耐腐蚀性,涂料在这些方面就不如镀铬层了。
其他国家使用的徕卡军机
二战中,徕卡除了出售给德国军队以外,当然还出售给德国的同盟意大利军队。但谁又能想到德意的敌人英军也用徕卡!英军用徕卡主要有IIIb和IIIc两个机型。
二战中,英军使用过的徕卡有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两个军种。皇家空军在机顶序列号左上方有14A/1970的刻字,据说这是英皇家空军的补给号,补给号下方还有个向上的箭头标志↑,它代表政府财产。皇家海军的刻字一般由PATT+四位数的军队番号组成,极少也有A.P.+数字的刻字,PATT和A.P.来自英语AdmiraltyPattern(海军部制度)。至于英军是怎样弄到这些徕卡的,直到现在还是个谜。战前生产的相机极有可能是被英国政府没收的徕卡资产,但有一部分英军用的徕卡明显是二战开始后生产的。这些徕卡相机究竟是怎样“投敌”的?有许多故事,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是瑞典人走私运到英国的,但都没有确凿证据。
二战结束时,苏联将位于苏占区的蔡司厂设备全部搬回苏联。美军做得没那么露骨,但也将徕茨厂的专利资料、技术文件运回美国(坊间传闻美军后来将这些资料出售给了日企美能达)。由于徕茨家族众所周知的反纳粹态度,徕茨工厂在美军占领韦茨拉尔后很快就恢复生产。战后,除德国国防军继续向徕卡订购军绿色的军机外,美军也向徕卡订购过IIIf、M2和M4。收藏市场上最著名的军机要属瑞典三皇冠和美军KE-7A。
二战后瑞典军队分别在1956年和1960年两度向徕卡订购了小批量的IIIf和IIIg型相机。由于IIIf和IIIg的普通相机都是银色镀铬机身,而瑞典军机的外观颜色则全是黑漆,所以这批数量极少的军机就更显得弥足珍贵。1956年订购的那批IIIf型套机只有100台,搭配徕卡Elmar 5cm F3.5(当时还用cm标记焦距)的黑漆镜头、白色刻字。分配的徕卡序列号为822901~823000。与普通版IIIf相机不同的是,瑞典军队订购这批相机是为在北极圈附近执行任务时使用,所以所有军机都做了抗寒处理。1960年瑞典军队再次向徕卡订购了125台IIIg型相机,分别配有银色镀铬的Elmar 5cmF2.8,Summaron 3.5cm F2.8 和 Elmarit9cm F2.8三只镜头。它们的序列号为987901~988025。这次订购的相机在功能性方面与普通版完全一致,不同点仅限于外观是黑漆,并且在机背热靴下方的位置及镜头上刻有三个白色皇冠的图案,所以也被称为“三皇冠徕卡”。目前这两套军机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都非常高,属于徕卡收藏里的珍品。
1972年徕茨加拿大工厂为美军生产了505套黑色镀铬的M4,配有Elcan50mm F2镜头。由于机顶热靴前方刻有KE-7A的字样,收藏界被称之为徕卡KE-7A,但究竟KE-7A有什么含义,现在不得而知。有徕卡学者认为这是美国信号兵种内部对相机的编号。最终美军只买了460台,剩下的45台只得在民用市场出售。2016年有一台从未拆封的KE-7A在国外出售,要价30万人民币,这样的价格都可以买一辆小汽车了。
KE-7A针对战场环境对机身进行了特殊加固和防尘处理,保证在极其严寒的环境中正常工作。美军买走的460台的机顶盖背面刻有序列号,联邦库存物资编号、合同号及美国字样。为了使镜头体积更小适应战争场景,Elcan 50mm F2镜头的光学结构也经过重新设计,改为4片4组。同时代Summicron 50mm F2的光学结构为6片5组,体积要比Elcan 50mmF2大1/3。据传,徕茨加拿大工厂还为美军研发了另外几只镜头,如Elcan 90mmF1.0、Elcan 66mm F2、Elcan 35mmF1.7等。由于产量极少,又不对民用市场上销售,所以这些镜头只在画册中出现过,很难一睹真容。KE-7A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的使用说明书中专门有一章节讲如何将相机损毁,以避免其落入敌人手中,除了用硬物敲击外,必要时还需要用炸药。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徕卡广告。
军机与生俱来的稀缺性及每台军机后面隐藏的故事让收藏家们对它们趋之若鹜,同时也成就了价格神话。二战军机作为战争遗物见证了人类历史中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当军机从一个收藏者传递到另一收藏者手里的时候,它传递的不仅仅是价值,还有人类向往自由平等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