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2020-12-06蒋志英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0年10期
关键词:榜样同伴玩具

蒋志英

在社会交往中,谦逊、分享、合作等积极社会行为,被称之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道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这样 种观点: “学会分享是社会领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分享是幼儿教师实施教育时倡导的一种亲社会行为。那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特点。

分享行为是一种把自己的物品分给他人使用,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以下特征: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内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研究发现:幼儿在3岁前分享行为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4-6岁幼儿分享行为呈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并且小班幼儿向同伴提出分享要求较少,大都数都倾向于独自游戏。而大班幼儿更关注集体秩序,中班幼儿处于两者之间。同时,他们的分享原因也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年幼的幼儿分享原因是以自利、自我情绪认识为主。如小班幼儿,当他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或想吃别人手里的糖果时,才愿意将自己手里的玩具或糖果分给他人。年龄大一些的幼儿则认为,分享是为了同伴之间的团结友爱、他人感受等。因此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结合幼儿年龄特征采取适合的方法来培养,切不可操之过急,强迫孩子分享。

其次,我们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从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发展幼儿的分享行为。

1.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分享教育培养幼儿分享意识

不强迫孩子的分享,绝不是纵容孩子,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正确认识、理解分享含义的基础上,做一个有心人,将分享行为渗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安排中,让分享成为一种习惯。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区域活动材料分给他人操作时,教师要及时表扬他, “你懂得分享,做得真棒,老师为你骄傲。”在班上开展“图书漂流”和“我的玩具大家玩”等主题分享活动,让幼儿逐步形成分享习惯,并从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依托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创设分享情境供幼儿训练分享行为,使他们懂得只有大家共同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此活动中,若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将自己的经验与能力弱的孩子分享时,要立即给予表扬.并让他们在集体中讲述分享事件和过程,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2.在移情训练中,创设浓厚的分享环境和氛围,让幼儿真切感受分享经历,体验分享乐趣

利用文学作品熏陶幼儿。例如,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关于分享行为的故事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交流与讨论,使幼儿能够自发地去理解分享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在充分启发幼儿思维、引导幼儿思考之后,再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并体验分享者与被分享者的情绪情感。角色扮演后,教师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

3.利用榜样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1)家长的示范作用

父母重视分享教育,且能配合幼儿园开展分享教育的,该幼儿在家、在园都能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他人分享情绪情感,分享食物、玩具等。反之,幼儿较少有分享行为,甚至没有分享行为。想教会幼儿分享,家长自己先要做好表率。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书籍、好用的工具等,树立好的榜样,让幼儿看到分享给人际交往带来的愉悦感,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模仿家长的分享行为。

(2)教师的示范作用

幼儿入园后,接触最多的除了家长就是教师,教师的 言 行、 举 动,都是幼儿关注与模仿的对象。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习惯时,要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可在日常的言语和行动中,向幼儿传达分享的态度,影响幼儿,鼓励带动幼儿愿意做出分享行为。如教师告诉幼儿: “今天老师碰到了一件有趣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中班的老师要借我们班的手工小剪刀,我们给她送过去吧。” “小班老师要借我的围巾用一下,谁愿意帮我送过去呢?”……让幼儿从教师的言行中知道什么是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逐步学习与他人分享玩具、用具、食物等,分享情感体验。

(3)同伴的榜样作用

幼儿的学习榜样不仅仅是家长、老师,还有同伴。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断地进行相互模仿,从同伴那儿学到很多东西。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幼儿中乐于分享、主动分享的榜样,来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和发现那些有分享行为、愿意并能主动分享的幼儿,将他们的行为在班上树立榜样,让大家通过榜样事例知道什么是分享、怎样分享、如何分享,来激发幼儿效仿榜样的热情,促进分享行为。

最后,我们还要掌握有效的途径来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和持续。

一、公平分享原则

幼儿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决定其交友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受利益因素影响较大,由此会产生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幼儿通常会把玩具分给自己的朋友,对平时交往相对较少的幼儿,不愿意分享。这时,老师可和幼儿 起讨论: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甲我们要善于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使公平分享成为幼儿交往中的常态。

二、轮流分享

在不同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自控能力差,常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教师要先引导他们尝试商量先拿到玩具的伙伴拥有使用优先权,鼓励幼儿学会谦让。对于谦让玩具的儿童,教师可以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发展幼儿的谦让行为,使谦让成为幼儿不仅是在园更是离园活动中的一种习惯。

三、共同分享

在日常活動中,引导幼儿明白: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小组分享与相互配合,可以促进交往,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交流。

1.从幼儿的生活情景入手,为幼儿提供物质分享机会。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分享第一步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引导其他幼儿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他,启发刚入园幼儿做出分享行为。以玩具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操作机会,来帮助幼儿感知分享是一种互利行为。

2.教会幼儿必要的分享技能,促进分享行为发生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后天形成的,也是一个从认识到形成的内化过程。我们应在努力探讨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创造条件并持之以恒,才能使幼儿的分享品质形成并不断发展,从而塑造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榜样同伴玩具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