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
2020-12-06周觅
周觅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既是基础,又是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地方文化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地方文化建设需要特色资源基础做支撑
常德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北界鄂南连荆襄,西临湘西接川黔,东南毗益阳通长沙。自古为“湘西门户、川黔咽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常德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史前文化资源。常德境内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这一系列的史前文化在国内考古界被命名为“考古学文化”,在湖南全境起着主导作用,也影响着其他地区。特别是城头山古遗址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古城址,号称华夏第一城,对研究中国城市起源和文明起源均有重大价值。
(二)楚汉文化资源。屈原、宋玉、陶渊明、司马相如、刘禹锡、李白、杜牧、苏轼、王安石、范仲淹等历代圣贤曾在常德宦居游历,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九里楚墓群,是湖南省最大的楚墓群之一,也是省内目前发现楚墓中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分布最密,有相邻同期城址的墓群,出土一批稀世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林修梅、蒋翊武、宋教仁、刘复基、帅孟奇等近现代仁人志士在这里孕育成长,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林伯渠、文学家丁玲、史学家翦伯赞也诞生在常德。目前全市拥有常德博物馆、林伯渠纪念馆、帅孟奇故居、翊武中学等4个省级及丁玲纪念馆等16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融教育性、政治性、观赏性、休闲性于一体的特殊文化旅游资源。
(四)民间经典故事和传说。善卷让王隐居德山,德播天下,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渊源之一。善德文化是常德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和谐与自由是崇善尚德思想的重要体现,与“德行天下 和谐奋进”的常德精神一脉相承。嘉山孟姜女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桃花源、刘海砍樵等传说及汉寿杨么等故事内涵丰富。这一系列传说和故事既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也拥有前景广阔的旅游价值和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价值。
(五)地方特色艺术。据统计,常德市现有艺术表现形式16个门类100多个种类,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常德丝弦、常德高腔、澧水船工号子、常德花鼓戏等21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地方文化建设需要正视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常德市不断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常德市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优势,取得不少成绩。
(一)确定了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自市第五次党代会以后,常德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常德市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了对地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确定了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二)夯实了地方文化发展的基础。常德市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市县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市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例如,全市已新建或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93个,建成农家书屋3929个,完成2631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等。
(三)生产了一批地方文艺精品。2009年以来,常德市有50多件文艺作品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获得好成绩,有5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级新闻奖和广播电视奖。常德市城市形象歌曲《印象常德》、《德行天下》、《心中的桃花源》、《春暖桃花源》,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展播,并在全市广泛传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发掘保护了一批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开展普查、建立名录、出版丛书、举办活动、普及教育、市场开发等方式有力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常德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立,分别有6个、15个、16个、400个项目被列入保护名录。澧阳平原片区文化遗址保护已纳入全省“十二五”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城头山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建设已经正式启动。
(五)打造了一批地方文化活动品牌。常德市不断加大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力度,目前已形成中国·常德诗人节、鼓王擂台赛等诸多文化活动品牌。武陵欢歌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从2001年以来,每年向市民举办12场以上的广场文化活动演出,成为市城区深受老百姓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常德市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已经成为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凸显着常德市新的文化现象、文化生态和文化消费趋势。
总的来看,近几年是常德市地方文化发展较好、较快的时期,但对照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大。在城市文化内涵方面,常德市提出了“善德文化”、“农耕文化”、“桃花源和谐文化”等一系列城市主题文化。但是由于主题较多,市民共识程度较低,对外尚未形成整体印象。在戏曲曲艺方面,由于缺少对传统戏曲资源的深度挖掘、整合和创新,近十年来较有影响的新创编大戏很少。常德丝弦作为常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在全国屡获大奖,颇有名气。但经常采用的节目的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曲牌,并且歌舞化趋势非常明显。在文物保护和开发方面,澧阳平原片区古文化遗址群,挖掘开发整合力度不大、步伐不快;城头山、彭头山等古文化遗址的开发又难以和陕西的兵马俑等的开发相媲美,客观上延缓了常德市文化旅游的发展速度。
2.地方文化活动品牌不够响亮。虽然常德市不断加大文化品牌的建设力度,但是这些品牌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全省或全国的品牌。文化节会品牌,由于投入不足、整合不够、机制不活等原因,导致节庆文化活动散而多、影响不大、效益不佳,与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等其他市州的节会品牌相比,有一定差距。民间文化资源处于松弛状态,品牌效应不明显。另外,现有的地方文化活动品牌及活动,基本是政府主导,民间参与较少,缺乏影响力、生命力。
3.地方文化人才较为匮乏。一是行政管理人才欠缺。由于历史原因,原文化行政部门的人员编制相对较少,机构改革后,市文广新局新增原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口主管部门多,事业和产业发展任务重,中心工作任务也是成倍增加,但编制问题难以得到改善,导致运转吃力。二是文化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由于文化部门待遇不高,一些专业人才离职或转岗,在职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特别是编剧、导演等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新进人员多属政策安置人员或“关系户”,无法达到特殊专业要求。各乡镇文化专干问题尤为突出,相当部分兼职太多,只能靠兼职才有工资保障。绝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既非文化专业又无文艺特长,艺术门类辅导、文化活动组织难以胜任。
4.地方文化建设设施载体管理不到位。部分乡镇对文化工作不太重视,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安排专人管理,造成了管理的不到位,资源闲置浪费,应有的作用未发挥的情况较为严重。近几年,国家对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配置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设备,但是很多乡镇没有安排专职文化专干,这些兼职的文化专干,本身就不熟悉文化工作,也很少有文艺特长,这些群众文化活动设备并未发挥作用。近年来国家、省、市也相继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为村级配置了大量的公共文化设施,但是由于没有专人管理,这些文化工程也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三、地方文化建设需要齐抓共管见成效
(一)明确发展目标。文化的发展繁荣首先要确定好发展目标。2015年,“善德文化”作为常德城市文化建设主题形成共识,城市文化宣传语更加响亮。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力争有1件以上优秀文艺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力争有1台新剧目获全国全省性大奖。策划打造好1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有效益的综合性节庆文化旅游品牌,继续培植好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城头山为代表的澧阳平原片区遗址群得到大保护、大利用,实现文化遗产园区和文化产业园区有机联动,提升区域历史文化形象。地方文化设施载体基本健全,文化设施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地方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地方文化的领导。党委、政府每年至少召开1次以上的专题会议研究地方文化工作。市县两级把地方文化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探索出台地方文化实力评估体系和考核督促办法。整合现有的市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常德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适时正式组建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文化示范点帮扶制度,市领导和市直各单位每两年扶持建设1个文化示范点。
(三)夯实人才队伍。大力引进视野宽、懂策划、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专门人才。加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专门力量编撰地方文化乡土教材,并在全市中小学校开设地方文化乡土课程,加强青少年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在全市大中专院校开设地方文化艺术课程,培养一批热爱和熟悉地方文化的专业人才。在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中,对专业性极强的岗位,坚决实行公开招考或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对政府安置的非专业人员,实行带编进入,不挤占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专业岗位编制。对于在市、县歌舞剧团从事文艺演出的优秀演员,到龄后优先安排到文化馆、艺研所、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或社区文化活动室从事文化研究或辅导工作。加强对在职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市县每年至少层层分类组织一次文化人员业务培训。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和业务进修,对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给予资金补贴。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确保全市乡镇都有1-2名以上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文化专干,乡镇文化专干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制度。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调整为县级文广新行政部门垂直管理或由县级文广新部门具体负责乡镇文化站人员的选拔录用及管理。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增加他们在基层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
(四)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好“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要达到1%以上,且每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中央、省、市已出台的有关文化投入和文化优惠的政策。加大演艺惠民力度,全市按人均1元的标准提取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用于组织、指导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级每年项目保护经费及工作经费增加至100万元,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传承津贴。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