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保护意识研究
2020-12-06宋苗
宋苗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宁 沈阳 110000)
珍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是人们精神文化不断演变进化的象征,是对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考证,对于现代人们的学习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文物以陈列方式展出、以科学保管有效的保存,文物管理工作中的保护意识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近些年来,文博事业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博物馆文物收藏数量也在相应不断地增长,这对于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来说迎来了新的挑战。由于保护意识的欠缺,致使陈列或者保管中造成文物的损坏,特别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文物都存在着破损无法进行修复的问题,这对于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来说都是一件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是现在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历史文化收藏中,文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一方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民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从而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民族意识、解惑古代精神文化、了解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加强文物保护,不仅促进了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为研究中华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科研线索。
(一)教育作用
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见证历史发展的重要媒体,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每一件文物以特定历史文化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它承载着特殊的内涵,凝聚着我们民族优秀品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人们从文物实物中增添更多直观生动的感受,了解文物的起源,学习文物的历史背景,解读历史时代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教育人民感受民族精神的内涵,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人民的自信心,有利于人民群众继续遵循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发挥文物爱国精神的教育作用。
(二)具有鉴古知今的作用
掌握历史知识就是了解一个民族。虽然我们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但从历史留下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模糊的历史痕迹。通过文物鉴赏,我们可以知道它所处于的什么样的特定历史时期,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时期里又是存在哪些历史知识。鉴赏文物就是读史。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文物从鉴赏古代文明到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使人民的情操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审美得以提高,精神得以振奋,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科研资料
文物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是历史科学研究的第一手史料。丰富的文物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物考古研究的参考内容,拓展了思路,为再现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物在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史料、考证史、官史、非史和科研参考等都有着文物研究的影子。
二、在文物管理中由于保护意识缺乏而出现的问题
由于工作的原因,博物馆工作人员要与文物进行密切的接触,强化文物的保护意识是博物馆工作职责所在。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文物的损坏,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延长文物的收藏年限,从而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在陈列与保管工作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可避免地客观因素影响,造成博物馆文物的损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人员难以发现文物自身的改变
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文物本身会随着收藏年限的推移而发生质变。这种变化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博物馆工作的文物保管人来观察细微的变化。如果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文物当中发生的悄无声息地变化,没有无法得到足够的注意。例如,展出的书画落粉、图书室中的画卷粘连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文物管理事故就是博物馆文物管理人员发现得不及时导致的。
(二)文物保管的库存保护条件不达标
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一些博物馆建馆面积并不是十分地充足,如果馆内同时存在着大量的文物要进行管理,博物馆通常会选择将文物放在馆内的收藏室内。由于一些博物馆的库房面积过小,库房内的一些文物保护措施以及设备较为老旧,很多情况下根本达不到保护文物的目的。更有甚者,还会将文物进行堆积存放。这对于文物的保存来说是一件十分不利的事情。
(三)文物收藏陈列展示保护不到位
近些年来,很多地区的博物馆都进行了翻修,对于文物存放的馆藏室也进行很大程度的翻修。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一些文物陈列的展示也都进行了翻新。但是在进行陈列的过程中,很多的博物馆对于陈列的设备并不能把握的十分到位,例如光照,光照温度,馆内温度等等,很多的博物馆还是达不到保护文物的条件。
(四)文物保护和陈列的专业型人才严重的缺失
目前,博物馆部分文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文物。文物一旦出现破损问题,只有少数专业人员能够有能力在馆内修复文物,对于文物保护来说,远远不能满足藏品的保护需求。
三、提高纪念馆文物陈列以及保护的相关措施
(一)健全文物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支持投入力度
文物保护要有健全的文物保护配套制度。因此,要加强文物保护的政策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现状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和保护文物。《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馆藏工作应当制度健全,账目清楚,标识准确,编目详细,妥善保管,便于查询。因此,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使这些工作有序、顺利进行。在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上,文物保护需要大量投入。文物保护意义重大,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该基金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拨款,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政策支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文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规范文物管理工作
积极利用文物保护科技,加大投入相关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借鉴现有先进的环境监测等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展示等形式上加以适当运用。比如在文物展厅,可以根据不同材质的文物来调整环境。由于南方一些地方气温高、湿度大,博物馆内文物容易发霉、生锈、虫蛀、变色。因此,要加强文物保护环境的防潮工作,随时调控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有害生物等指标。另一方面,文物管理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文物环境的科技研究,掌握馆内文物的温湿度标准,明确文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标准条件。例如:金属文物(如青铜器)宜在干燥环境中保存;纸、布文物宜经常监测,有效调节温湿度,破坏害虫生长环境,防止虫咬等安全隐患。同时,根据文物特点和空间结构分析,科学选择防霉剂,避免防霉抗体的出现。在展示柜前,应使用具有感应功能的红外线调光系统,根据参观的现状调整光线强度。
(三)利用高科技手段着力改善文物的保存条件与保存环境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文物保护也应与时俱进。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强实施措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文物保护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基础设施;二是数字文物保护管理系统。
1.在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国家加强了博物馆建设。随着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一些建筑基础设施应与国际接轨,借鉴发达国家的文物保护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主要是以合理发挥保护作用,以科学管理文物和预防为标准,设计和实施保护措施相结合,才能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2.数字文物保护系统数字博物馆通过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手段,整合全省文物资源,让观众在网上了解和欣赏到许多珍贵文物。通过开发建设文物信息数据库、文物信息采集与处理展示应用系统、博物馆数字化管理、馆藏珍贵文物在线立体展示,实现了基于地理信息的省级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以促进文物的“活”保护和利用。数字文物的三维显示是基于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文物建模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全方位展示文物的真实面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其独特的光源投射到文物本体上,形成光带。根据光源与机器的相对位置,根据计算机视觉理论,从光带的形状计算出被照亮文物的三维光标,最终形成完整、准确的扫描文物三维点云模型。然后,利用相应的软件生成扫描文物的原始数字模型。这是高科技与文物资源的整合。
建立数字文物,相当于为每一件文物制作一张“身份证”或“户口簿”,记录文物原始数据。今后,当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盗窃、疾病侵蚀等情况时,研究人员可以取得“身份证”或“户口簿”,为文物修复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和保障。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文物外展的效率。从查阅档案、拍照制表、通知对方、确定文物,几十分钟即可完成文物展览的准备工作。而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收集大量的文物相关信息,才能根据文物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文物相关数据的采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全面而具体的收集工作需要现代数字系统的帮助。数字计算机强大的系统功能不仅可以完成科室复杂的工作,而且可以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对保护文物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博物馆文物保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传承国家历史文化有着重大意义,从相关文物管理政府机构到博物馆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在文物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探索研究保护文物的科学方案,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检验考证,使文物保护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文物管理的保护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博物馆文物保存质量,延长文物的保存时间,保障文物应有价值,对文物保护工作起到防微杜渐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