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重庆高职专业群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0-12-06张涛
张涛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0712)
目前,重庆正在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并逐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包括智能、汽摩、装备、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农副食品加工和技术服务等八大产业集群。重庆现有高职院校39所,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取得显著的成绩,在中西部名列前茅。重庆重视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工作,2018年,重庆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专业,启动建设了一批职业教育“双基地”项目,其中高职院校占了80个项目,在全市职业教育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随着“双高计划”启动实施,单个专业已很难适应新兴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与单个专业相比,专业群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需求变化,融入产业先进元素,发挥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全方位融合。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动态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核心任务,基本上所有职教工作者和专家都认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专业群建设的切入点,帮助院校充分掌握产业动态,但在建设逻辑上存在分歧。一部分专家倾向于从企业需求层面着手。随着“订单班”、“现代师带徒”等教学方式出现,高职院校通过校企人才交流,动态设置课程体系,完善培育方案,最终实现专业调整(Elly,2012;高燕等,2018;宋维堂等,2018)。除课程体系之外,董彦忠(2020)认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打造“校企共享”双师型队伍,推动校企合作办学,优化资源配置。杨桂婷(2019)认为高职专业群建设可以借鉴职业发展生涯,通过岗位群构建能力素质模型,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另一部分专家倾向于从产业需求层面入手。专业群建设应立足于岗位群,避免专业同质化建设,增强服务产业的能力(陈晓,2020)。从深圳职院经验看,他们根据深圳市不同层次的特色产业链,建设不同定位的特色专业群,开展新业态办学,充分突出区域经济特色(邓子云,2019)。还有一部分专家则从特色化层面突破。杨卫军等(2020)指出高职院校应该突出核心专业发展,实施特色专业“归核化”,推进质量、效率、特色、效益四位一体的专业供给侧改革。潘海生(2020)认为专业群建设是基于职业教育的内生性结构要素,学校治理结构决定了专业群的建设水平。
除顶层设计之外,从专业群“施工图”看,可以分为“教学维度”和“组织维度”两派观点。以课程体系为导向的“课程观”。谭任绩等(2018)将实践领域和学习领域作为职业知识结构的支撑,有利于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蒋心亚等(2018)认为课程体系内涵、高端一线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骨干专业的基础,可以整合特色资源,辐射带动其他专业。以旅游类专业群建设为例,徐春红(2019)指出生产实训基地、国际化项目是专业群基础,而课程教学资源创新、教材教法创新则是专业群不可或缺的核心,从而可以紧跟行业企业步伐,实现专业群建设目标。以教学服务为导向的“人才观”。龚方红(2020)认为科技创新平台、生产实训基地是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支撑,而一流的师资团队则是专业群建设的教学保障。马宽斌(2020)认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使命,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主体。谢琪(2020)认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是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与匹配,通过产教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办法、新模式、新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高职专业群建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需求对接不畅。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制度的重塑,远超出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建设的范畴。但大部分专业建设仍采用传统思维,缺乏有效的需求对接机制和对产业界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无法聚焦市场、产业需求、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现实问题,难以突破校企之间的巨大鸿沟。二是利益协同较难。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难点在于双方能否建立稳定的优势互补关系。在产业和技术变革中,企业由于资源禀赋,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其战略范式、技术范式会经历非线性且难以预测的变化(吴晓波等,2006)。但多数院校没有利用多元化专业知识,协同企业打破原有经验束缚,重新定义经营战略和工作流程,导致校企双方不能实现利益协同。
二、高职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定位
高职专业群主要是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优势高职专业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打破组织架构,带动周边专业协同发展,是推动高职院校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动力。我们重点推动高职专业群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价值定位:
1.有利于助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高职专业群建设能够结合重庆新兴产业新趋势,面向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和优质劳动力资源短缺等问题,建立高职专业群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机制,有利于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聚焦产业前沿,摸清行业痛点,增强企业对新形势、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2.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高职专业群。高职专业群建设立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高职专业群的建设逻辑和战略框架,有利于弥补单个专业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短板,动态优化专业群结构和现代治理结构,打破过去“大而全”“小而全”“千校一面”的专业建设格局。
3.有利于倒逼高职院校系统性变革。高职专业群建设可以围绕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现实问题,培育高职院校、新兴产业之间的需求对接机制、协同发展机制,有利于倒逼高职院校推进系统性变革,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履行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职能与使命。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首先,高职专业群建设应当以产教融合为背景,首先需要明确“产业需求—专业群”需求对接机理,分析高职专业群的建设逻辑和战略框架,探索顶层机制设计路径,进一步研究以“标准、平台、通道”为核心的专业群重构路径,最终形成反馈、国际化合作、专业推广应用等产教协同发展机制。
其次,在构建高职专业群过程中,在理顺高职院校与新兴产业的需求对接机理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兴产业——专业群”的优势互补关系,以专业理论优势,弥补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理论体系不足的短板。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高职专业群的建设新范式,以及对原专业组织、教学机制的冲击机理。专业群建设的范式必然与传统的专业建设理念不同,建设的高度、方法以及着力点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专业之间找到平衡点,有效化解专业之间的矛盾,放大专业之间的优势,增强专业整体的抗风险性,避免专业建设受行业波动的影响。
最后,高职专业群建设,我们还需要深入改革创新现有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思路与动态调整机制,在机制体制的规范下,我们可以为高职专业群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高职专业群的现代治理结构,从运营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服务机制等角度出发,抓住特色优势专业,打破原有院系壁垒,促进相关专业的重组,构建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职教体系,促进高职院校进行系统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