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线城市公立剧场的发展现状初探
——以信阳市为例
2020-12-06杜伟铭
杜伟铭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7000)
前言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2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截至2017年底,中国共有334个地级行政区、2851个县级行政区,且截止至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公布中国大学数量总数为2956所,其中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总数为2631所,意味着中国最少有近6000个公立剧场(可供文艺演出的地方),而截止文化部2019年的统计,全国共有艺术场馆2478个,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236个,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我国公共文化演艺场所的建设已经大规模普及,但是三四线城市公立剧场的运营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三四线城市公立剧场现状分析——以信阳市为例
当二三线城市公民艺术文化普及逐渐完成后,工作重心会下移至三四线城市。对于城市而言,线显然是个动态的概念,本文所指的三四线城市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主要是指除省会及较高知名度的城市以外的地级市及以下城市,公立剧场是指政府及事业单位运作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剧场,按照行政等级依次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本文重点通过以点带面讨论三四线城市的公立剧场。
(一)信阳市公立剧场现状概述
截至2019年末,除高校剧场外,信阳市共有大型公立剧场2所,分别为百花之声、红剧场。信阳百花之声基地总用地面积约5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8689平方米。主会场报告厅设计座位1700座,是信阳市剧场中的代表,以2019年信阳市百花之声剧场为例,除了春节联欢晚会及建国70周年的政治性活动安排外及私企包办的演出外,再无其他的市民市场性文艺演出。
以信阳市各个县区及笔者家乡鲁山县公立剧场为例,全年几乎没有任何面向民众的文艺类演出活动,主要功能是作为政府单位“会议厅”、“汇报厅”及对外租赁使用,没有承担起对民众进行文化艺术普及、满足民众文化艺术需求、提升民众艺术水准的使命,信阳市下辖8个县区,笔者曾于2016年8月份参加学校演出工作,有幸对信阳各县有所了解,当地均有文艺演出场地,但通过与工作人员了解发现并没有良好的运营,信阳市区有3所公办高校,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学校有一座音乐厅及两个可供演出的报告厅,主要以校园文艺活动为依托,几乎每周均有艺术活动,相比百花之声剧场而言,这三所公立演出场所投资规模小,但其所带来的文化艺术价值远高于信阳市百花之声剧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硬件设施作为载体与文化传播并没有本质的联系,而一个剧场本身的运营管理才是传播的重心。
(二)三四线城市公立剧场现状分析
环境层面:当地缺乏艺术形式或艺术形式简单,缺乏职业演员,没有商业化的艺术演出组织,文艺活动主要由政府主导进行。市民普遍受艺术教育程度低,缺乏艺术普及性教育,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产业结构失调,人口数量及年龄分布不均,当地缺少文化及旅游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较弱,缺乏人民性。
管理层面:公立剧院直属政府、事业单位,政府作为艺术管理的主体,在运营上缺乏生机活力,且场地使用较为严肃。缺少专业管理人员,以信阳市各县、区的演出场地为例,室外场地,设备均由当地婚庆演出企业提供,数量较多的室内场地设施完善,但没有专业工作人员操作,设备出现问题,需社会维修人员解决,真正的剧场管理者及维护者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
运营层面:运营资金问题,由于剧场运营缺少相关经验,加上活动少、没有市场运营机制和资金流入,久而久之变成财政负担,宣传模式陈旧,对于活动的宣传和传播不到位,宣传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广告车辆、电台广播、传单、报纸等)
二、针对三四线城市公立剧场未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公立剧场及其硬件设施主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而存在,而运营管理是剧场文化传播的重心,管理顾名思义是人的艺术,因此运营管理离不开人的作用,以人作为问题切入点是改变管理现状的必由之路,关于人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处于公立剧场支配地位的政府方面人员、处于公立剧场发展方向的艺术从业者方面以及处于公立剧场服务主体的人民群众方面。关于具体的改善方法,我们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解答及阐述。
(一)政府方面
“政事分开”、“政艺分开”,政府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但对文艺的观念需要由“办”转变为“管”,减少对文化产业的集权管理,由对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全面支配与控制转变为承认自己施政范围有一定限度,通过下放权力,使直属政府的文化场所可以与市场接轨,融入市民生活,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艺术家编制化,三四线城市公立剧场的顽疾便是由事业单位非艺术人员管理,使得艺术工作缺乏生机活力。吸纳当地有才能的艺术家或专业人员进入文化及剧场管理部门,即“艺术家”编制化,通过改变体制内人才结构从而达到对口管理、针对性改革。
剧场艺术化,在吸纳艺术人员参加管理后,在剧场开展中小学艺术实践课程,开办艺术讲座,将剧场每年的空档期整理出来开设艺术培训、举办艺术活动、艺术比赛......对外开放剧场,依托省市艺术家、艺术院团资源进行活动及开展艺术教育课程。
艺术形式组织化,成立民间艺术组织,如:合唱团、舞蹈团等(具体艺术种类根据当地艺术家专业特点安排),中小学依托音乐教师及政府财政,成立学校合唱团、乐团、美术班等艺术兴趣小组,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政府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成立艺术队伍,适当进行联谊比赛,增加艺术教育的受众范围及影响范围,为艺术活动的发展培养观众。
为市民提供便利文化场所,方便他们出席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公民参与度;积极推动各种外展和艺术教育活动,培养民众的艺术素养,以达到文化民主化的目标,即“把最好的文化带给最多的人”。
(二)艺术从业者方面
教育培训者:在对学生进行相关艺术技能培训的同时,开设捆绑课程,定期对其监护人进行艺术普及培训,积极参与当地的各项文艺工作,根据当地文化艺术现状成因及具体情况建言献策,对相关社会组织提供艺术指导,配合当地公立剧场及文化艺术部门开展艺术活动,活跃当地文化氛围。学校艺术教师应协助校方成立校园艺术组织,如:合唱团、管乐团、鼓乐团等一系列艺术组织,由学校专项资金购置或监护人统一购买简单乐器,以供成员排练使用,吸纳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并开展艺术教育,为当地文化事业培养观众,1992年国家捐赠艺术基金进行的《公众参与艺术调查》结果显示:受过更多艺术教育的人更喜欢参加艺术演出,这一因素对参与量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因素强四倍。
艺术管理者:学习艺术管理及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知识,培养文化部门的整体艺术素养。动员社区居民积极投身于艺术活动当中,使市民懂得运用艺术媒介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从而对艺术产生亲切感,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及艺术审美能力,以达到民主化文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向其推荐传统艺术或者高雅艺术,最终达到文化民主化的目标。
艺术活动资金筹备:可与当地企业家进行合作,吸引社会企业的投资及赞助,对赞助企业实行政策优惠、广告宣传等方式进行回馈,投资量大或长期大量投资,可以考虑剧场冠名,对于剧场的空档期可以租赁其用于艺术活动及其他活动,借此回笼资金及节省维护成本。
宣传方式:根据中国报告网2020年中国微信市场分析报告指出截止2019年第三季度微信月活跃帐户数已达11.51亿,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可见线上宣传的强势,公立剧场应成立专门的新媒体部门,作为当地对外窗口,扩大影响力,提倡互联网+传统剧场,以剧场官方为基础在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快手平台、抖音平台等一系列线上宣传渠道上进行运营及推广,组织文艺活动以及其他系列活动为官方线上平台吸引粉丝量,为剧场日后的线上及线下运营打下良好基础,为剧场的宣传力量做出铺垫、积攒动力,努力做到宣传渠道、宣传方式的多元化。
(三)普通群众方面
随着2020年全国脱贫进入尾声,绝大多数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进而追求精神生活,艺术活动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参加艺术活动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提升自我的审美意识。普通群众应当主动的了解和学习艺术文化知识,积极地参与当地政府及艺术组织举办的艺术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公民责任意识,参与各项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群众提升自我的艺术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及业余生活。同时参与艺术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艺术的抽象性以及强调个人色彩也有助于培养参与者和欣赏者的独立思考能力[5],作为普通群众对于自身生活环境会有更高的敏感性,因此对于当地的文化艺术建设及发展情况可以根据自身观察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的主导管理做好强有力的辅助,共同完善当地的艺术生态环境。
结语
剧场作为公民艺术生活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对民众进行文化艺术普及、满足民众文化艺术需求、提升民众艺术水准的使命,它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文化民主化的具体实践。公立剧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传播和发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不是仅仅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存在的,在面对公民艺术生活发展工作的时候,要硬件、软件两头抓,修建剧场固然有利于艺术生活的开展,但仅有载体无法担负文化传播的使命。总之,关于公立剧场的运营管理之路任重而道远,但荆棘之后,必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