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师范高校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践路径的探索
2020-12-06董钰倩李琴姚佳悦
董钰倩 李琴 姚佳悦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前言
教育是国家万年的根本大计,美育在促使人格完善、感性解放、诗意栖息和审美救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深入落实,引导着学生基于认知和环境,切实地体会和感受美的无处不在——如:在穿衣搭配、家装设计等等日常生活方面见微知著。让大家能够沉浸在美育给人带来的诗意和感性中去,促使学生掌握丰富审美经验,推动审美情趣的优化和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和储备教师的源地,培养学生对美的高标准欣赏,大力推进审美教育,当然要从此抓起。因而,深入发展美育工作,尤其是在培育教育工作者中大力发展美育工作,积极进行理论建设和实践落实双线并行,为师范高校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践路径的落实提供真实情报,推动学生乃至下一代成长为个性丰富、和谐发展的个体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目前对于师范高校有关审美教育体系构建和实践落实方面的研究,却很滞后。在已出版的美育相关专业书籍中,缺乏师范高校审美教育培养领域的书籍。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详细了解我国当下师范高校审美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学生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态度,进而得出优化性的解决方案进行推广。为师范院校的美育课程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研究方式及内容
为保证本项目研究的客观性,本研究针对师范高校在读本科生配合“师范高校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践效果”的主题,点对点进行了数据采集调查,共发放样本160份,回收样本160份,有效样本158份。其中,男性33人(占比20.89%),女性125人(占比79.11%);文科专业有87人(占比55.06%),理科专业有68人(占比43.04%),艺术类专业的有3人(占比1.9%)。问卷调查主要以师范高校审美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参与度、大学生审美教育体系态度以及人口统计学四个方面为维度,具体了解师范高校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情况。
以下是对于问卷调查结果的详细呈现说明。
首先,关于学校审美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有37.34%的同学表示自己专业开设了美育理论方面的课程,62.66%的同学则表示自己专业没有开设美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同样的,有52.53%的同学表示自己专业开设了美育实践方面的课程,47.47%的同学则表示自己专业没有开设美育实践方面的课程。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当下师范高校关于美育课程理论方面的构架稍弱于美育课程实践方面的安排;但相对来讲,“是否开设”这个问题的数据结果占比都是较为均衡的。在活动落实方面,有60.13%的同学表示,学校/学院曾经组织过美育体验方面的活动,有39.87%的同学则表示学校/学院不曾组织过美育体验方面的活动;多达84.18%的同学说自己学校/学院有美育相关社团或爱好者协会,仅仅15.82%的同学说自己学校/学院没有。因而可以看出:大多数和美育关联度高的专业,安排设置是丰富而且合理的,相反在和美育关联度低的专业中,安排就显得有些松散了。甚至对于易于落实的活动来说,更系统、更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课程设置在一些专业中便不太受到重视。
其次,关于大学生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参与度方面。对于课程的参与,有45.57%的同学学习过美育理论课程,54.43%则表示没有学习过;和这个结果有一定差距的是,67.09%的同学曾经学习过美育实践方面课程,仅32.01%的同学不曾学习过美育实践方面课程。显然,同学们通过实践接触审美教育的参与度,高过美育理论课的参与度。在“是否参与过有助于个人素养提升的课程”和“是否主动选修过美育相关课程”问题下,分别有51.9%和56.33%的同学表示参与。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至少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对于个人素养提升还是付诸了确切行动的。尽管有57.59%的同学参与过学校组织美育体验方面的活动,也有39.24%的同学参加过美育相关社团或爱好者协会举办的活动,但是调查报告数据反应,大家普遍是偶尔参与的状态,频次并不算太高。例如:参与过学校组织美育体验活动的同学中,有38.61%的比例是偶尔参与,参加美育相关社团或爱好者协会举办活动的同学中,有51.9%的比例是偶尔参与。不过比较令人惊喜的一点是,有高达87.34%的同学表示课余时间会尝试提升审美,这个可喜的参与度还是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审美教育有着还算不错的发展前景。因此如何更好的规划以调动大家的参与度也是学校接下来有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关于大学生审美教育体系态度方面。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大学生对于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比我们预估的要好得多。比例相当高的同学(86.71%)觉得美育课程和活动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样的,有占比高达83.54%的同学表述,因为美育在生活中的参与,所以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变化,尽管他们中的一部分(49.37%)对美育的兴趣一般。他们很多人明白,虽然专业不同,美育对于他们的生活还是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影响(有31.65%的同学觉得对自己影响大,有51.27%的同学觉得有一定的影响)。因此,87.97%的同学同意“美育课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是有帮助的”这个观点,77.22%的同学们也认可学校安排学习与自己专业关联度不高的美育课程,仅仅有10.13%的同学认为师范高校学生没有必要广泛普及审美教育。大家明白也清楚美育之于个人之于社会的重要意义,愿意为了完善自我而接受审美教育,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了。
二、研究结论
总的来说,本研究可以通过数据的反馈得到当下较为直接的现象情况——在学校审美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当代高校美育有着较为醒目的教育现象断层,两极分化情况比较明显,通俗的讲即“旱的旱死,涝旳涝死”;在大学生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参与度方面,相较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被审美教育刻板的课程束缚,当代高校大学生显然更倾向于主动感受和身体力行;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体系态度方面,当代高校大学生对美育这种高度认可的态度,其实是很好的一个昭示,预示着未来在师范高校大力推广普及审美教育时,会有着较为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基于此,本研究概括总结得出以下几个研究结论:
(一)审美教育体系两极分化严重导致结果呈现马太效应趋势
我国当下审美教育体系出现较为明显的现象断层:与美学、美育及审美素养相关专业和学科在努力发展完善这一教学目标,但是更为理工科的专业则较为忽视这一点。同时,在落实美育的过程中,学校的表现良莠不齐。明显看出有的学校拘束于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探索;而有的学校则浮于表层实践探索,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这些情况导致结果呈现马太效应趋势,擅长着更强,不擅长则更弱。
(二)官方对待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大部分学校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设置有关审美教育的系统教学课程,一般是以专业课和公共课为主要课程安排。少部分学校和专业开设了美育课程,但存在着课时少,平均课程时长缩水,课程时间段安排不合理以及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模式化等问题。美育课程总时长不够,课程效果不精深,不足以给学生帮助。
(三)学生受原有刻板印象束缚对美学投入比例受限
由学校审美教育缺失导致的审美兴趣不足,是亟待解决的一大典型现象。已经习惯于接受学术性的教育,对于理论知识能很好地掌握,但在运用和落实方面无法做到绝对的得心应手。思想被多年传统的教育模式禁锢,因而逐渐固化,对美育教育的基础性认知不足,只能笼统地表述其概念,而不能从情理上理性认知这一教育。由于长时间审美教育的缺位,审美水平良莠不齐,甚至出现审美缺失的现象。更有认为“美育课程仅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相关”的刻板印象,美育课程无法广泛和深入的开展。
三、意见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审美教育仍需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针对以上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本研究将会从那个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如下建议:
对于学校来说,我们应该全面进行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丰富审美教育内涵,开展与所应受到的审美教育相匹配的课程与活动,合理规划审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开设《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理论课程以及中华传统艺术学习、电脑绘图设计软件学习等实践课程,开展文学美学主题相关的普及讲座,引导带领学生参观艺术作品展览会……做好“先培养具有高标准审美的老师”,“次推进高标准的美育活动”,“再教出具有高标准审美的学生”的良性闭环。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形成一个系统、优质和完备的审美教育体系。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美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尽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对自身的禁锢,理论学习和实践落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着重有利于个人美育素养提升的学术追求,例如:职业发展教程、个人职场形象和礼仪设计;又要强调有利于放松身心享受身心的美育体验,例如:官方出品高质纪录片鉴赏和中华传统特色体验。在打好学术基础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储备知识体现在实践中,至少让我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感受审美教育对于个人灵魂丰盈的重要意义。同时,既要配合学校安排的普及教育进行基础建设和上层巩固,又要积极主动对个体需求喜好进行针对性美育提升,从而成为一个更为完整的个体,体验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