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创新型企业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12-06马晓红
马晓红
(福建社科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一、大力培育创新型成长企业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型成长企业又称为细分行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虽然规模上与龙头企业相比尚有差距,但由于其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多重素质,在细分行业处于龙头地位,可为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链提供高品质配套,实现产品高附加值。对具备成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潜质的企业进行培育,是加快制造业提质升级、增强经济创新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
创新型成长性企业建设是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目标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就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点燃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引擎。科技创新还是夯实“双循环”发展基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叠加效应,已影响到我国的产业链安全,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芯片制造、先进计算机软件等依赖进口是我国国内大循环的短板。同时参与国际大循环,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才能改变我国国际分工中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的局面。
近年来,国内很多省市都高度重视创新型成长性企业的培育工作,并就创新型成长性企业(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区人企业)培育出台了具体方案。如江苏省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推进方案》,2016年浙江出台《浙江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方案》,2017重庆提出实施巴渝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天津启动实践创新企业领军计划,也就是科技企业发展3.0版,该计划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航母级创新型领军企业。这些措施各有特色、各具成效。
二、福建创新成长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为实施创新驱动落实赶超目标,福建省加大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努力发挥好政策执行效应,近年来也先后出台《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福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行动计划(2016-2020)》等政策举措,对激励产学研创新、增强企业创新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9月福建省科技厅牵头制定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七条措施》,提出紧扣科技创新短板和需求,、加大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扶持力度等政策举措。包括:加大对创新绩效的正向激励、发挥福厦泉国家自创区引领作用、建设若干高水平福建省实验室、着力引进重大研发机构。2019年5月福建省出台《关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领军企业研发扶持力度、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发展、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双高”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等创新企业群。
在这一系列刺激作用下,福建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2019福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810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达182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84家。涌现了星网锐捷、安踏、新大陆、美图、联芯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创新典型,在先进装备及智能制造、芯片与集成电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
福建省创新型企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力雄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较少,新技术从实验到现实的转化速度较慢。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福建地区实力雄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较少,导致这一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尚不够高、所应用的技术之中引入部分所占份额较大、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二)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研发投入和产出不足,2019年福建R&D投入强度仅为1.78,而相邻的广东、浙江分别为2.88和2.68,福建高新企业数4810家,而广东、浙江分别为50902、16323家,差距是比较大的。企业体量普遍较小,部分企业尚处于孵化器内或处于种子期无生产能力,加上从事技术的员工人数较少,客观上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扩展。
(三)创新创业氛围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整体运营水平和创新资源整合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还不够快等问题,未能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融资难度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科研基础条件不如大中型企业,急需的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管理骨干引进困难。由于薪酬、配套等因素,企业的研发人员很容易流失,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创新。科研开发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和资信程度,科技型中小企业筹措资金难度较大。
三、加速我省创新型成长性企业培育思路与对策建议
加强创新型成长性企业的培育研究,梳理现有的培育政策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创新型成长性企业龙头引领带动作用、科技小巨人企业配套补链提升作用,为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来源。
(一)推创新主体建设。通过筛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具有跨越式发展潜力的企业,精准提供服务,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在科技、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方面进行倾斜,加快培育一批“瞪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领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二)布局高水平平台建设。作为科技资源缺乏的省份,福建面临着前沿学科融合和重大领域创新资源集成度不够高等“痛点”。为此,根据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福建应积极布局引进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培育5G生态融合应用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供应链、大数据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关,不断激活源头创新活力,增强全省战略性科技实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三)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改革财政科技资金支持方式,组建科技担保公司,由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参股,进而撬动银行贷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及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各方责任共当和风险分担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投融资保障。对那些未来市场前景好,但投入大、周期长、应用链条长的研发项目,企业自身投融资存在困难,可由科技、金融,综合运用股权、债券、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用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分阶段供给资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四)培育多层次人才体系 完善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对能实现重大产业突破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综合支持。以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载体,引进创新目标明确、创新绩效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科技创新团队。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推动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智库。加强与台湾地区及国外在人才教育、培训、交流、劳务等方面的互联互动,形成国际性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五)激发创新创业潜能。探索创新创业孵化新机制,采取财政奖补和创业投资等方式,积极推动“孵化+创投”“创业导师+持股孵化”“创业培训+天使投资”及“互联网+”等孵化服务模式创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与运营。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及网络化的众创空间,鼓励和推广创新工场、虚拟孵化器及创业社区等新型孵化模式,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