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宝泉村汉魏时期制陶业窑址的认定
2020-12-06王洪锐
王洪锐
(密山市博物馆,黑龙江 密山 158300)
富源乡宝泉东山遗址,是汉魏时期密山悒娄人陶器制做和使用较为繁荣和发达的区域。从2009年开始,我所对这处遗址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采集散布于该区域地表的大量陶器样本,并参照在友谊县境内的凤林古城出土的陶器,分类、对比、分析,初步摸清了宝泉遗址陶器的制造和使用情况。而近年来附近窑址的发现,更为该遗址陶器制做、使用提供了有力佐证。
该窑址西距宝泉村500米,在进山山路北侧,第一个山头。由山脚向山顶伸展,纵向距离约450米,东西横向约700米。纵向呈三个台阶状分布。其与东南隔河相望,过了农田、水泽,东面的山坡下有一棵独松,树干约碗口粗细。这片地约6公倾左右,亦是遗址。而向东北延伸约200km,即是黑龙江省友谊县腹地七星河流域的凤林古城遗址群。
这几年我所在这个区域采集到的陶器以陶片居多,陶片分布密度大,每平方米在6块左右。其中,山腰第二台阶处密度更大,每平方米在10块上下。皆为夹砂陶,红褐色居多,少见黑灰色。
田野调查时采集到的样本:陶片、陶纽、陶底、沿口、陶球、陶珠、陶纺轮、陶挂坠、陶盖、环形器、陶柄等。
对宝泉遗址地表采集的陶器样本分析,这个时期该地区还没有出现和使用拉坯车,陶器完全靠手工捏制、拍压成形、再进窑烧。陶土全采自当地。器形多样,有杯、罐、鬲、碗等生活用具和饰品。除了碗外,95%以上的罐、缸有纽。
陶器成形分两步进行,先单独制出纽、罐体,然后再嵌装到器身。纽的位置多数嵌镶在器肩两侧,离器沿较近,以方便拎或端用。
从地表和窑址采集到的器纽看,有鸭嘴状、乳头状、柱状、瓶口状,鸭嘴状居多。
这些器纽加工细致,形状拙而不俗,造形独特,与红山、良渚等时期的陶耳截然不同,区域特点明显。器纽大小依据器身大小确定。在宝泉遗址采集到的陶纽中,有一枚最小的,极为精制,完整,没有嵌在器身,只有拇指甲大小,应为用来装饰用的,不是实用器。
而器形小的居多,应用液体容器。陶器成形后,用专用的打制工具(打制工具有石制的、陶制的),在器身表面拍打,再抛光。沿口多带工,器底还发现有带孔的,或1或到7个不等。在罐底留孔干什么用,尚不清楚。在采集到的陶片、陶底里,有带树叶图案的,刻纹极流畅、清晰、漂亮,把树叶刻在陶器身上,这种文化现象应和内蒙翁牛特旗发现的红山树叶人眼岩画是一脉相承的。据史料记载,满族人有崇尚柳叶的风俗,民间故事中亦有折柳相送的说法,男女在情致深处,分别时总要折柳相送,依依惜别!如果能确认陶底刻的就是柳叶状,那就能印证远古肃慎人和满族人同宗同族的联系。
采集到的陶球、陶珠、陶挂坠和陶纺轮中,陶纺轮的制做和红山、良渚时期遗址出土的陶纺轮风格相近。有璧形的,有砣螺状的。砣螺状居多,中间带孔,顶部做成弧形,头部略尖,底平,带工或不带工都有。
穴坑环山分布,向东北方向,往山下走约100米,田野调查人员发现一处大穴坑,坑东是耕地,向山上部分长满蒿草和杂树,紧靠穴坑北侧,有一穹形隆起的土堆,周长约10米,上面长满蒿草,堆集杂石,褐色夹砂陶片和大量红烧土散布四周。
田野调查时在边缘清理,掘去表面浮土后,红烧土层露出,再向下掘进35cm处,是硬土层。从清理出来的剖面看,共4层,颜色变化明显,年代延续变化清楚。从里面清理出制陶工具2件,黄色细石打磨而成,使用痕迹明显。清理出鸭嘴形陶纽1个,红色陶片2个,进而判定这是一处与宝泉遗址陶器样本同期的老窑址无疑。这个窑址保存完整,未被破坏,有极高的考证价值,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宝泉遗址陶器的制做、使用,能提供重要的帮助。
普查后我所做了一次试验,把在山腰处捡到的一块方形陶饼类的残件,和从窑址里清理出来的制陶拍打工具对合实验,结果交合严密,这说明这块陶器的截面就是用这个制陶工具拍打过。两千年前,宝泉一带陶器制作已经在七星河流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