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2020-12-06高鸣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高鸣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作为艺术教学的主要学科,声乐教育应一直坚守培育创新型音乐人才为目标,强化创新力度,来取得更实质的教学成果,在下文探究出高校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发展现状,并结合相关数据资料以及本人所见,来提出人才创新的策略。

一、高校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发展现状

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门类,高校对声乐教学非常重视。作为教育创新的一把手,教师也要具有灵活的教育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如今各大高校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也让教师将关注重心放在传统课本知识的教授上,在现实中,实施三点一线的教学,并未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此种思想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创新,也让高校声乐教学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难以提升,最终效果差强人意。因此,部分高校开始改革教学思路,做好教学创新,管理人员要求教师要善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声乐教学,并站在教学前沿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及时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每位教师也应谨记如今处于知识经济背景之下,声乐教学不但要培育优秀的人才,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质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理应在声乐教学中关注他们的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模式,培育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声乐作品内涵,推进教学创新。虽然各大高校声乐教学也已创设了教学体系,但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声乐学科认知不完整,甚至存在偏差和误区,很多高校为了应付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素养,仅是照搬一些优秀高校的教学结构和内容,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并未严谨参照此高校的现实水准,也让构筑的学习模式违背了本校的教学规划。所以在此种背景之下,如何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育创新人才,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声乐质量均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二、高校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具有滞后性

就如今高校声乐教学发展来说,其教育成果值得肯定,但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教育思想具有滞后性,教学方法墨守成规,不够创新等等,均影响了高校声乐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现今,对声乐教育需求也在随之上涨。再加上近些年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也让各个专业的学生数量急速增多,因此,如果高校和教师教育模式比较滞后,不与时俱进地做出改革,后续培育的声乐人才也势必会违背时代的要求,降低整体声乐教学的水准。

(二)声乐教学定位不明确

如今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上没有做出清晰定位,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只关注演唱技法,并未做出情感教学,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再加上高校学生文化理念比较薄弱,也影响了声乐教育培训规划的落实。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在设立课程上也存在问题,比如设立的大多都是片面的声乐理论科目,而设置的实践课程较少,一定程度上均影响了学生声乐的创新。

(三)教育方法比较落后

如今,声乐教师在教育方法和思想上墨守成规,缺少特点,不够创新,不论是演唱模式,还是声乐教材,都直接照搬其他优秀音乐学院。同时,教师也并未考虑自身学生的现实情况,在教学课程演练上单调的模仿国外乐曲,不少学生都表示:教师这种方式也让自身对音乐学习越来越厌烦。很多教师完全依附声乐教材来对学生做出专业化训练,无法培育学生的音乐情感,也就无法提高学生对声乐的演唱技巧。同时,部分高校在教学上依旧延续着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也违背了当前社会的需求。

(四)教育忽略情感教学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本质上是音乐和文学教育的融合,更是学生对外再现情感,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就如今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学生和教师在情感教育上时间和精力较少,并且教师过于关注对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并未培育他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再加上一些学生先天音质不强,在校时间培训较短,对于此类学生,教师会更加偏重唱歌技巧的学习,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缺少音乐情感,变为了毫无灵魂的演唱者。

三、高校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育策略

(一)设置明确的教育目标

对于高校来说,声乐教育专业不但是培育人才的主要途径,更是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平台。建议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课程的安排,必要时可以改革声乐课程的结构来完善声乐教学体系。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声乐实践课程的主要意义,强化安排声乐教育理论课程,通过结合实践和理论课程,强化彼此的关联性,并对声乐课程课内涵作出拓展和外延。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努力提高学生思考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声乐教育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二)改革教学模式

近些年,社会对声乐专业人才需求和标准越来越高,高校针对此种现象,有必要提前探究人才市场对其的需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今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具体措施如下: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演唱会,声乐比赛等方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声乐素养,并培育创新能力。教师切勿过于追求教育目标,为学生徒增压力。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关注他们的重心地位并因材施教。建议教师可以改革以往授课模式,采取小组教学等新型模式,结合现有班级学生个人能力,声乐水准分为几个小组,教师有所侧重的进行授课,将学习能力和声乐水准相近的同学分为一组,让他们共同制定统一的目标,彼此批评欣赏,为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奋斗。针对异常优秀或异常顽劣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一对一等授课模式,对于声乐技能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抛却课本,采取一些创新的特殊手段,在调动这类学生积极性基础上,让他们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针对表现顽劣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引导他们,让学生感知教师对其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基础能力,让他们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

(三)做出教学实践

实践在声乐教学阶段中属于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如今,部分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过于关注声乐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建议在之后,教师要改变此种错误思想,要以声乐实践为出发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声乐实践,来提高他们的现实操作能力,必要时可以为心理素质不佳,容易发挥失常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遇,让他们习惯舞台表演的模式,练就淡定从容的台风。相关举措如下: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看《明日之子》、《我是歌手》等音乐节目,要他们针对选手的优劣势谈谈自己的见解,并在观看之后记录获得的经验。第二,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音乐活动,比如迎新和元旦晚会等等,一般这种晚会因设施齐全,舞台精美,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提高艺术水准。最后,教师可以拓宽声乐表演的种类,鼓励学生探究不同的表演方式,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在小品剧情中融入声乐表演,通过这种创新方式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实战中提高音乐素质。

结论

本文以高校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育为研究主体,分析如今人才培育现状,找寻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举措。通过文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高校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育上,教育思想具有滞后性、声乐教学定位不够明确、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育忽略情感教学,最后,本文在设计明确的教育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做出教学实践等几方面提出完善举措。希望可以为社会培育出更加出色的创新型音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