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分析及实践

2020-12-06蒋海英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蒋海英

(无为第六中学,安徽 芜湖 238300)

把课程思政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之中,需努力将德育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初中英语教学按模块可以划分为,口语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因此,应在这四个教学模块中,潜移默化的使德育元素融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与传统教法不同,笔者在这里强调以学生的英语学习实践,使其主观能动的将德育元素转化为他们的内心信念,而不是单纯借助某篇课文,或者教师的某段论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一方面需培育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需在学习任务驱动下,让他们主动去搜寻和整合包含着德育元素的素材。对本文而言,笔者更加重视后者的功能作用。初中学生正值人生观初创阶段,在型塑他们爱国之情时,还需把这种感情细化为爱家乡、爱自然、尊敬师长和与同学互敬互爱之中。由此,笔者将围绕以上所细化出的德育元素展开主题讨论。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分析

(一)爱国之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需将树立学生的爱国之心作为德育元素之首。爱国之心具体反映为,使学生具有中国文化的自信,并能正确认识西文化共存的意义。对于前者而言,应防止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言必希腊”,而轻视我国优秀文化的存在价值。对于后者而言,则需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格局,令他们以更为宽广的文化视角来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共生性。由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赋予学生爱国之心,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观为导引,在学生认知能力的范围内树立他们正确的文化观。

(二)爱乡之情

乡土、乡情构成了学生学习实践的载体与环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形成区域植根性态势,使学生能在课程思政中获得家乡自豪感,并在这种感情中关注家乡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建设。关注家乡的社会发展,需引导学生以自我观察的方法来展开,这种自我观察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结构,并以主观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关注家乡的自然生态建设,则需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以身作则来践行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活动。不难发现,这已成为当前在初中英语中德育教学重点。

(三)爱他之意

聚焦初中学生的生活实践内容,爱他之意具体表现在: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家人需心怀感恩之心,并以学生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爱他之意。爱老师重点突出尊敬师长,这已成为学生行为守则的组成要素。爱同学重点强调互助互爱,这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实践载体。立足于初中英语教学的职能定位,则应为赋予学生爱他之意提供英语表达的机会,并在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在班级课程型塑出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的共知氛围。

二、渗透德育元素的着眼点

在本文开篇之处已将初中英语教学形态解构为四大模块,所以渗透德育元素的着眼点也需在这四大模块中得以实践。具体而言,渗透德育元素的着眼点可归纳如下:

(一)英语听说教学渗透德育元素的着眼点

为了改变我国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现状,当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教学”的地位已被提升,并在课时安排上给予了一定的倾斜。在这有利的教学条件下,英语听说教学应承载实证性的德育元素渗透,即将具有时效性的爱国、爱乡、爱他的德育元素,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口语表达的形式传递出来,在课堂上与班级学生共同分享,并在引起班级学生共鸣的基础上,将德育元素融入到他们的内心信念之中。

(二)英语阅读教学渗透德育元素的着眼点

英语阅读教学历来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且目前的教材体例也是依照课文(阅读对象)来编排。但在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下,不应以课文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渗透的导向,这将使德育元素在渗透中出现断档和碎片化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充实学生的阅读素材,以阅读来建构起他们的文化认知、生态保护知识、为他意识,便能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职能基础上,使德育元素的渗透更为丰满和连续。事实上,在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元素不能仅从课本内容中寻找契机。

(三)英语写作教学渗透德育元素的着眼点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有感而发,都能为学生释放自己的爱国之心、爱乡之情、爱他之意提供思想的空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的职能在于,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其英语所学知识,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那么,围绕着爱国、爱乡、爱他为主题,以命题作文也好、以自有发挥也罢,都能为德育元素的渗透提供主观能动的转换条件。

三、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元素的实践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元素的实践策略构建如下:

(一)以学习任务为驱动渗透德育元素

贯穿本文的中心思想便是,教师需借助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模块,以自主创新的方式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自主创新的核心要义,则是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具体的实践策略为:(1)初中教研组的教师应集思广益,沿着英语听说教学、英语阅读教学、英语写作教学,分别拟订包含德育元素的教学任务,并将教学任务分解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题和题目。(2)在以学习任务为驱动时,应突出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通过使主题和题目充满新奇与实践性,引导学生获得德育教育的自我养成之道。

(二)以合作学习挖掘实证性德育元素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英语听说教学模块应承载实证性德育元素的渗透之需。具体的实践策略为:(1)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应规定具体的主题,如根据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启示,规定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出爱乡之情,且言之有物。这样一来,就赋予了学生德育自我养成的空间。(2)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教师应引导组员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各类素材,包含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保护。(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爱乡之情,教师最后则给出点评和思想提升。

(三)以网络资源充实英语阅读的素材

树立学生的爱国之心,不能仅靠教学体例所规定的那些课文做素材,教师需以网络资源充实英语阅读素材。具体的实施策略为:(1)教师应围绕着德育元素搜寻网络的英语阅读素材,为了收敛德育元素的范围,可以聚焦爱国和爱乡这两大主题。(2)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储备情况,以及他们的对爱国和爱乡的认识水平,教师需对所搜寻到的素材进行剪辑。(3)在整合阅读素材时应配合当前的英语教学之需,即将已学的语法结构植入到文本中,并适当拓宽词汇量。

(四)以多样化作文形式释放学生情感

英语写作教学承载着学生思想感情的抒发,这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元素的自我转换的关键环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作文中评价出德育元素渗透的效果,以及学生对爱国、爱乡、爱他的认知结果。具体的实施策略为:(1)以多样化的形式释放学生的情感,如命题作文或规定主题由学生自由发挥。笔者建议,前者可以作为测试环节的作文形式,后者可以作为课后作文练习的形式。(2)教师应梳理对作文的批阅情况,在课堂中选择优秀作文给予朗读,并从中提炼出作文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在班级学生中形成情感共鸣,以提升他们对爱国、爱乡、爱他的思想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法不同,笔者在本文强调以学生的英语学习实践,使其主观能动的将德育元素转化为他们的内心信念,而不是单纯借助某篇课文,或者教师的某段论述来获得启示。因此,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需以创新精神,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利用好各教学模块的功能。最后,还应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恰当的将德育元素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