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和学科服务创新研究
2020-12-06乜蓉峰
乜蓉峰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4000)
引言
高校图书馆象征着高校的学术心脏,高校用户的阅读习惯变化产生一些相应的技术改变,这需要高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针对高等教育教学环境的实际需求,巧妙整合改变与高校使用者的技术互动性和服务联系方式,逐步提升我国应用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藏率和利用率。除此以外,更需要学校相关的各级学科研究馆员及时主动出击,有效提升高校教学与科研研究的效果和品质。
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基本特征
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各学科服务的,它的特点表现在重用户、重参与而不是形式。一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核心是用户,是帮助他们获得教学科研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二是服务形式的灵活性,与传统服务形式不同的是,学科服务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沟通方式和参与方式,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的服务形式,一切都围绕用户体验构建,也能提高学科服务的效率。三是分享互动参与。能有效地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信息之间、用户与图书馆员之间彼此共享,共同参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人人都能及时发声、反馈,这也是高校图书馆为学科服务自主创新的方式方法。
二、高校图书馆和学科服务创新研究
(一)构建高校公共图书馆相关学科综合服务体系
构建高校公共图书馆综合学科学术服务体系,也就是根据综合大学校园服务平台,为高校相关专业用户共同搭建一个高效科学的学术供需对接平台,以满足高校学科学术服务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图书馆不同学科服务体系,一般由软件服务器和网络浏览器共同开发构成,可以有效实现不同图书馆学科自动化服务系统间的集成与不同学科语种服务平台的有效无缝对接,并可以依托这个服务接口,实现不同学科语种图书开发的不同服务功能,并使图书自动化与系统间的通信互利相联互通。
(二)共享云服务模式
实现图书馆资源整合和研究成果共享机制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高校针对自身弱势专业进行提升的一条有效路径;而云计算、大数据网的出现,更使得高校共享云服务模式的实现成为可能。电子书籍资源的下载和阅读都很方便,目前很多高校已建立了电子图书馆,并提供电子书籍的检索服务。他们的数据库是能够共享的,这就大大增加了图书资源的整合利用。
(三)用户与资源互动路径分析
学科文献资源是学科服务的支柱。一方面,依据用户需求导向协调资源体系建设,有针对性的拓展资源范畴,将数字图书馆资源、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纳入资源采集目标中。在保证其数量和品质的基础之上,优化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以产生价值;另一方面,高校根据馆藏资源提供定向服务,通过全媒体情境适配规范培育用户需求,诱导用户对馆藏资源的多次利用与重复投资学科服务行为。
(四)提高有效数据的存贮、分析和处理能力
传统意义上,图书馆数据处理的大部分是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处理起来比较容易,但是不能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环境下,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发生变化,结构化的数据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方案,提高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提高服务效率。
(五)强化信息资源建设
从传统意义来说,高校图书馆除了纸质图书和电子文献之外,用户信息资源也占有一定的比率。现阶段图书馆评价的唯一标准不再是馆藏多少,关键是对于各种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利用。可以通过用户注册、登记和线下调查来获得更多的读者信息,然后建立后台用户数据库,对用户的爱好、兴趣及需求按照标签化来进行管理,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元数据存储和大数据技术对需求进行制表和管理等方式分析来获得用户需求的模型,得出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用户需求信息的联系,制定一套更完整、更系统学科服务体系,为每一个用户提供更优良的信息服务,来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完善与发展。
(六)提高全校师生的相关学科知识资讯运用能力
能够合理组织提高全校师生的综合学科教育资讯服务素养,并用教学策略性和教学具体性的指导原则,研究拟定有关学科资讯服务教育推广的学术指导工作纲要。必须明确学科学术服务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要将高校学科学术资源,科学合理的传递给高校院系全体师生,而各级服务馆员在高校学科学术资源管理传递工作进程中,应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角色,要积极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高校的各院系科研活动和学习,建立起本院系与各级学科服务馆员间的有效连接协作关系,并能够针对各院系师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快速有效的科学回答。
结语
面对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首先要处理好当前出现的问题,再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发展特色图书馆服务模式。面对信息交流与共享,进行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各界、高校图书馆与政企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合作共享,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