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本为本,以读为主
——让语文教学回到“读”书的根本道路上来

2020-12-06章秋玲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章秋玲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福建 漳平 364400)

刘勰曾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读者是由外到内进入作品。即由语言媒介,外部艺术形式逐步深入到思想的,所以,我们教学生学新课的第一步就是“披文”——读原文,一开始就重视读,按照课文不同内容,运用朗读、默读、略读、连读、听读等多种形式。口眼神并用。通过读,初步熟悉课文,进而进入角色地读,以声传情,在朗朗读书声中使学生主动进入新课的内容境界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这是教授新课的良好开端。通过充分接触感受,充分熟悉课文,让作品以其血肉丰满的活生生和完美形象和固有观感,以原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第一印象和初步的审美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大部分都是“较纯粹”的文学艺术作品,做好这个第一步,“披文”——读原文,让学生进入文章的内容境界,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

而课文分析法的缺点正是在学生不熟悉原文的情况下就已忙于讲解了,开始就展示给学生支离破碎的解剖形象,这样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忽视了学生对文体足够的接触感受,学生接受的讲解甚至远离文体,架空分析,使原作变味,阻碍了学生对文体原初的接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就是为了少讲,以读来代讲。通过读,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因为课本是循序渐进的。只要能熟知作品。就能自学到相当的程度,并且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一种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觉到了作品的特色。有兴趣不容易疲劳,往往还印象更深,记忆更牢固。这样,似乎“读”上费时较多,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抓住了根本,剩下的问题由教师抓住重点,难点给与点拨,讲的可以少而精。这样也就避免了文无难易,题无巨细,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容易使学生疲劳,厌烦的做法;也就完全避免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致使学生消化不良,对文章依旧觉得云里雾里,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完全不理解的现象。

俗话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欣赏有再创造的特点,“各以情而自得”(王夫之《姜斋诗话》),这正是语文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契机,对课文中经典名篇,让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自由广泛、深入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解悟,锻炼自己理解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如果只听讲解,那就一千个学生只有参照那一个“哈姆雷特”了,中国的亿万读者也就只有一个“林黛玉”了,这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根本谈不上创造。不利于提高语文素质,也就与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了。

在古人为文很讲究或清新刚健或重浊柔弱的文风,这种文风读者只有反复朗读吟咏方可经略。古人于诗词讲究“唱和”,这“唱”,该相当于现在最高层次的朗诵吧。宋人记载的那位善歌者答苏轼说“柳郎中(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在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话原来是说二人词风迥异的,我们也由此可见二人词风只有这位善歌者从唱的角度,或许就是通过自己反复的唱,才能如此真切生动的概括出来的。这种唱即朗读名作的方法,要学习同时也要发扬。今天,学生欣赏此类作品,就要反复吟唱朗读。仔细品味。教师具体指导他们把握“唱”即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潮低回,以求对作品充分的体会。如苏辛的词,要朗读出“大江东去”“千古英雄”的豪气,在“惊涛拍岸”“金戈铁马”处一定要读出慷慨激昂之情,“气吞万里”之势,达到朗读的高潮。如柳郎中柳永“寒蝉凄切”别离之苦,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苦楚,姜夔“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悲,也要多读才能品出个中深味来。

不只诗词,文也如此。贾谊的《过秦论》起笔秦孝公的称霸之气,开篇就贯以先声夺人的充沛气势,并且,由秦孝公到秦始皇,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版图的日益扩大,到统一全中国及其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气势逐渐加强,即使在文末指出秦的过错时也有着一种不容辩驳的逼人气势,可谓一气呵成;苏洵的《六国论》开宗明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及“呜呼……”有穿透历史,道破盛衰之理的力量;而袁枚在《祭妹文》文末一声“呜呼”一把泪则写尽了悼亡妹的哀痛;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边叙述,一边抒情,一字一泪一泣,更是道尽了“门衰祚薄”“强者少者殁而弱者长者存”的凄苦,不愧是我国古代祭文中的“千古绝唱”;不用说李密的《陈情表》中体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苦情”“悲情”,以及忠孝难两全的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也难怪连皇帝看过也被感动的一塌糊涂了。这类文章共有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气韵流动,个性鲜明,如果只默读一下,或听听讲解,看看注解,或根本就不读,那就很难体会到这些千古名作原初的内涵和大家的笔法了。而我们高中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属于此类,尤其是古文,若如此,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学生也就学不出所以然来了。因此,只有进行读,进入角色,咏唱如流,才能体会其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从而产生共鸣,抒发心灵,达到愉悦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语文及对文学的兴趣,那么,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就能得到实现。

总之,以本为本,以读为主,博览精读,是学好语文的根本方法,也是汉语学习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摈弃套路,返璞归真,去接受作品的原初,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性,让他们真正的学好语文。同时,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