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0-12-06赵莲花
赵莲花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一、引言
女书,又称“江永女书”,字体纤细修长整齐,倾斜而成菱形框架,流传于湖南省江永及其邻近地域,属于当地土话汉字方言,主要描写当地女性生活,是人类史上唯一带有性别特征的文字。当地女性跟从女性长辈习得女书文字,常写在纸、扇、帕上,也会绣在被面、腰带上,通过参加读纸、读扇活动,用以提高女性修养。女书通过母传女、老传少的传播方式,以口传方式传播,然而,这种传播方式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离世,女书会随之陪葬或者焚烧,依附在传承人身上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逝,传统传播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传播环境。
现代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当成为传承和发展女书的一个途径。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重点支持一批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1]职业院校通过利用职业教育,改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举办相应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成为对接产业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将非遗女书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通过融入学校的优势专业,互联网+女书非遗教育,利用技艺技能展示交流平台,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发展高职特色教育,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路径。
二、女书基本概况
女书以女字为基础,常发土话音,在湖南省江永、道县及其邻近地域的女性群体中传播与使用,又被称为“江永女书”,其外观形态呈向左微倾的斜菱形,右高左低,形制多样,传统常以纸、书、扇、巾等为载体,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
女书属于表音的音节文字,其发音融合了城关方言音系和母语方言音系。女书之“形”表音不表意,只有点、竖、斜、弧、圆五种笔画,字符形体右高左低,呈长斜体菱形。书写格式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一书到底。女书字形秀丽纤细,造型奇特,整体匀称,既有小篆的风格,又有甲骨文的刚劲,古意盎然。女书词汇中部分遗留了古词古义,部分词汇与现代汉语词形相同,但词意不一样,要在具体语境里具体分析,反映了当地女性特有的审美个性和女书使用群体独特的文化心态。女书传统上主要通过母女传承,表达内容多为记录当地妇女生活,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命名为女书。
(一)研究历程
1982年,学者宫哲兵在江永调研,重新发现女书,并在1983年发表论文《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同年,研究组在美国召开的第16届汉藏语学术会议上,提交《湖南江永平地瑶文字辨识》一文轰动了学术界,自此,女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中国女书研究会成立、2005年女书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6年女书习俗列入《中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电影《雪花秘扇》(2011)的上映,以及大型交响音乐诗《女书》(2014)世界巡回演出,女书文化向全世界推广。
学界对女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首先,宫哲兵(1983)、赵丽明(2005)等人关注女书原始资料的搜集汇编,对女书原始资料搜集保护、整理。其次,谢志民(1991)、宫哲兵(1992)、李荆林(1995)等人研究女书起源。再次,女书的开发、保护、传承相关研究工作。王澄溪(2001)、李庆福、李福昌(2011)、冯继红(2012)等人对女书书法研究;贺夏蓉(2011)、何华湘(2013)、陈彦卿(2017)等人对女书及女书文化的活态传承和保护研究。最后,乐伶俐(2006)、欧阳美(2012)等探寻女书中的教育内涵,从教育视角的研究女书。
(二)传承演变
女书引起国内外关注后,在继承传统女书载体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新的形式,融合了新的工艺技术,比如女书木雕、激光微雕等,产生了女书书法,出现了以女书为主题的女书书法展、女书习俗等文化活动,以及由此衍发出来的相关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2]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女书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需要寻找新的和方式,学校教育成为其传播途径。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女书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女书的内容、形式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女书保护、传承的自觉性与参与的主动性。高职院校从教育的视角,探寻女书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成为宣传女书的窗口,让更多的人挖掘和学习女书文化,还彰显学校特色,为女书的传承与发展,开发了新的探索路径。
(三)融合教育
女书作为国家非遗文化,其传承与发展是地方特色文化代表。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责任,将女书引入学校教育,不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还能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高职院校强调职业能力与素养,着重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需求。[3]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区域文化资源,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地方优秀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女书融合职业教育,在推动“非遗”产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为职业教育特色案例提供借鉴,探索职业教育纵深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现有路径:学校当前优势
高职院校通过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特色人才,助力加入中国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大潮,将专业群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样本。学校以非遗女书为典型案例,构建学校教育与地方非遗紧密结合的路径。
(一)与优势专业结合
女书在职业院校的传承与发展,应首先考虑与职业院校优势专业的结合,通过整合女书艺术特色与学校优势专业,助推女书传承与发展。
首先,结合女书艺术特色,推广女书文化。学校利用女书特色资源,将其开发成特定环境下和情境下的特色课堂,满足各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仅提高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增加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女书与学校课程相结合。比如旅游专业,融合女书与旅游类课程,开发特色女书文化旅游产品,可以提高本专业的学生专业素养,为女书旅游策划、女书线路设计、女书品牌营销提供高层次服务。最后,女书与教学相结合。学校通过情景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女书会展,设计和策划好学校女书展示项目参加展演的展台、参展作品等要素,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展演的方式,带动学生融入参展项目。
(二)与“互联网+”平台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信息接收的渠道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富。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学生在职业结构中占比最高,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过程、工具和手段,逐步向信息化转变。
高职院校以“互联网+”为背景,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尝试增加女书线上选修课程。在“互联网+”模式下,女书教育在遵循传统学徒教学的基础上,调整理论授课和实训教学,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学,融合传统教学手段与互联网技术,通过共享在线教学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女书文化的积极性。“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在任何地点提供无限的信息资源,进而产生非遗时代的‘文化物流’现象,即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非遗类型、文化符号甚至民俗从原生地流通到另一地区展示、销售、表演”[4],建设女书文创产品销售模拟店与在线网店,为女书文创产品提供销售平台,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扩大女书在线传播途径。
(三)与技艺技能展示结合
职业院校作为推动传统文化和技艺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多维度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是职业院校传承与发展传统技艺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以研讨会为契机,通过女书技艺展示交流活动,共同探讨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及非遗进校园路径,激发传统技艺活力,引领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2018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打出“匠心·传承·创新”的主题,共同交流传承传统技艺发展良策。会议期间,来自25所高职院校的9个大师示范项目和33个学生技艺展示项目,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展演,让参会人员零距离感受非遗项目,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2020年,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将在湖南长沙举行,此次以“传承·创新·筑梦”为主题,给予更多职业院校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展示平台,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校际间、职业院校与社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交流,创新交流方式,丰富交流内容,共享建设成果。
四、未来探究:创业就业教育
当前,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5],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可以引入非遗项目,让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加深学生对非遗项目的直接感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传承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通过实操演练,激发学生创新火花,辅之以校内众创空间和学校孵化基地,逐步走向非遗创业大道。
高职院校设立的创业学院,通过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依托非遗馆女书学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持或参与非遗项目,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大赛,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孵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女书文创产品研发、女书营销与推广等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女书项目的发展,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高职院校按照创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要求,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搭建混合所有制办学平台和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并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吸引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女书传承与创新发展。
五、小结
女书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探寻其在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仅对女书自身的传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提供典型性的案例借鉴。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传承人,没了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仅失去了“源头活水”和创新发展的主体,而且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6]高职院校通过挖掘学校当前优势,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抓住技艺技能展示交流机遇,探究女书与创业就业教育结合等方式,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非遗传承人,并通过女书在职业院校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女书传承与发展的样本,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