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训练中的防伤害策略分析
2020-12-06祝明慧
祝明慧
(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7000)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是个人学业生涯中最后阶段的教育,具有与社会衔接的特点,它对高校生将来能否成为符合国家建设要求、能否被社会所接受、能否成为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断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教育部提出:“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样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改革的依据和目标。也启发人们对高校体育变革的思考,大学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21世纪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拥有先进科技知识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更新体育教育管理观念
在当前的体育教育中不注重激励和引导机制,使得体育课堂枯燥乏味,缺乏新意。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对体育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体育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都应积极更新体育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育人至上、人格与体魄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应试型的考核方式,向培育实践能力转变,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育模式和方法
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将学生与教师进行主体位置互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诉求来进行课堂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与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根本上看,教育模式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两类侧重点,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切实关注课堂授课与户外实践的统筹教学,向受教个体传输前沿体育理念与竞技技能,深入解读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发展理念与现实诉求,以期推进高校体育课程的多维度发展。身体机能、智力活动、项目负荷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不同的体育项目均因其价值理念与操作方式的差异性,而呈现出不同的功能特征。依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向,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努力将“安全防范”作为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支撑,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新型教学理念,有效指导体育技能传输与课程改革过程的实效化、精准化发展,以此为着眼点,受教个体可在体育课前观看特定体育项目教学视频,深层次剖析动作要领并进行个体模仿,精准定位不同体育项目中存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此外,教师群体应当科学界定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型公共体育项目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设置合理的课程时间间隔与测试周期,着力推进受教个体的锻炼意识与体育竞技习惯充分融入到体育改革过程中。
二、以终身体育思想促高校体育改革的对策
(一)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发展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先导
社会化、终身化的学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形成使终身体育思想和与之相适应的体育形态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被引入和接受,标志着进入素质教育阶段。高校生体育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体育锻炼手段和单一的技术学习,它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和社会紧密联系,注重社会功能,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做准备,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和体育教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分制下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教学新变化
面对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方案中要求3年内全面实施“学分制”的新形势,有计划地实施学分制已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历史趋势。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积累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特征为: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个别化;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和弹性化;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自主化;学习方式的指导性和主体化。从学年制过渡到学分制,体育教学必须与之相适应,为高校全面实行学分制做好准备。高校实行学分制,体育教师将面临以下教学新变化:教学岗位聘任办法的变化、开设大量选修课的变化、课时计酬方式的变化、工作内涵的变化等。
(三)高校体育教育的软硬环境要不断优化和完善
未来的高校体育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以及社会化、产业化的趋向,优化课程体系,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多样化、社会化成为高校体育向多样化、民族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其外延不断拓展,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融,呈现出跨学科、多元化的状态和趋势,将科学技术引入高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必将为传统体育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四)高校体育科学研究蔚然成风
科学研究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依靠,新时期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将掀起科研热潮,学校应积极改善科研条件,协作攻关,多出论文,并开展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和国内各种形式的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这无疑将加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加快与国际高校体育教育接轨和高层次前进的速度。
在加强学生的思想认知以后,更为重要的是传授学生预防运动损伤的具体方法。由于体育运动项目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所产生的运动损伤风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故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需在每一项体育训练项目中,强调辅助性训练内容的开展效果。而在这种近似于热身的辅助性训练中,体育教师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讲解意外事故防范重点。而只有更为细致地为学生讲解运动损伤防范的具体方法,以及其中必须关注的重点细节,才能逐步培养出学生的防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