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

2020-12-06周玉涛刘国琼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周玉涛 刘国琼

(1、四川省会理第一中学,四川 会理 615100;2、四川省会理县民族(实验)中学,四川 会理 615100)

引言

本文以历史学科的新课改为标准,从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探讨历史的教学策略,教师除在历史课上要学习的基本知识点,也会逐渐性的倾向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等类似的技能培训,其全面性、综合性由此可见。还有语言能力的构建和运用,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要以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构建并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这便是历史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一、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以互动探究活动为主

学生应该占据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长期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教师通常更多地关注自身主体的作用,以把握课堂的进步和气氛,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调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活动。但实际只有在学生记住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理解历史,才能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连基本的这些内容都无法做到,那么这种教学具有失败性,课堂要始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突出先学后教,但教师的点拨引导渗透每一板块,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调整学习板块,要想较好的建立高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模式,要求先学后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应该过多地对其进行干预,从而突出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要让学生们自主规划目标,积极的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而转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发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纠正、总结、提炼和深化对学习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

二、加强课程导入,建立历史情境

教师如何选择最好的方式在课堂开始时导入新课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节课有高效率的重要组成保证,然而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课堂中常见的导入包括评论导入、背景故事导入、视频图像导入等。最好的导入方法,应该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动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预设一些环节,让学生有一些热切的期望,这样课堂教学的发展将会更加容易。另外还可以设置背景,建立历史情景,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场景,在自己的位置体验历史事件,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

譬如:在关于“秦统一”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深入地解秦始皇,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货币措施,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来演奏齐、楚、秦的生活,学生在秦统一的世界里用原始钱币出售商品,会显示出重重的困难和矛盾。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方便人们的生活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秦朝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是必要而明智,这样的结论很容易被学生得出。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情境的创设不仅增加课堂的乐趣,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与核心素养的策略不谋而合。

三、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注重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当下社会实际相联系。具体来讲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很多社会上的新鲜事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将课本与实践结合授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深刻程度,还能引领学生试着去分析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各种事件进行辨证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和意见观点。总之,热点时事和实际紧密相联系的教学切入点,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提升高中社会与历史教学的实际价值,为教学提供一个实际的社会立足点。

第二,联系学科知识和现实进行教学,历史总是与当下息息相关,每一个当下都会在下一刻成为历史,每一个历史也都是在过去正在进行者的生活。俗语说,历史正在重演,在历史中总结道的种种经验,其实都同样能够在当下生活中体会到,深化探究结论,内化历史的教育性。教师在教学之余穿插着当下的新闻资讯,将这些复杂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有意识地将其巧妙恰当的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从各个学科思考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的历史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其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激发学生们认识世界并引发学生对于时代的思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加强核心素养的教学势在必行。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以核心素养为强大基底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师们要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