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2020-12-06吴海霞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吴海霞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引言:为了实现在高校思政课中,显隐教育的更好融合,思政教师就要从科学的知识理论体系出发,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程,努力推动课程的思政建设,并且促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朝共同的方向迈进。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贯彻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逻辑必然

(一)理论发展必然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地为我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做出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早期基础理论,来自于无产阶级理论家和先辈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优秀的科学理论体系。新的理论体系是为了顺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在理论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这就要求思政课的建设,既要以理论教育为主导,又要有其他学科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还要结合实际,关注现实发展的要求,让思政教育在学科、课程、活动等方面,更加多元化,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

(二)实践必然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建设中,要有新的思想理论的提出和更新。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人才的培育,对青少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来看,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进入了开放的新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逐渐地朝多样化、迅速化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重视显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发展需求,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挑战。所以当前,要保持显性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要地位,甚至还要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对隐性教育重视力度,以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大学生成长需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

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所以要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阶段意义上的革新,赋予其全新的历史特点,不断实现青少年对主流思想意识理论的高度认同感。所以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不断推动显隐性教育的融合、统一。

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关键

(一)强化“课程思政”

一直以来,随着高校课程的不断建设,各个专业、科目在划分上,也越来越精细,这就导致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实现的。在这种现状之下,也割裂了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融通。所以,新时期对于课程思政改革,其目的就在于,要尽可能的让除思政以外的其他课程,也能够具有育人的职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思政课堂上的德育工作,起到一个辅助效果。这样,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即实现了专业知识的教授,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从而和思政课通力合作,在显性教育不断强化的同时,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的功用,推进显隐融合。在思想政治方面,汇聚成一股更加强大、有力的教育力量。

(二)理论关照现实,激发自我教育

高校思政课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宣教、内化之间的剥离。就其现实问题来说,就是理论不能很好地贴合实际,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可塑性高,并且自身发展有着鲜明特点。所以在高校思政课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亲和力。教师除了在与学生在课堂沟通之外,还要积极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摆正工作态度,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区分真假、美丑、善恶,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自我约束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评价能力。在突出显性教育的作用的同时,还要加以隐性教育的辅助,通过对于各种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促进其自我教育。

(三)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无论哪种教育,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而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校园的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让显性隐性教育融合互通,也要重视对校园环境的优化、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校园中所进行的。所以,校园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载体,可以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开展文化艺术节、主题歌咏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与隐”,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总结:综上所述,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通过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整合教育资源,运用两种方式,共同起到育人的作用。通过对于思政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思政的联动,能够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提升育人水平,让高校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有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