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2020-12-06邓雪梅
邓雪梅
(重庆市北碚区思源小学,重庆 北碚 400713)
前言
有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生所处的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动力、学习兴趣都被这种不稳定的情绪所影响,所以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学习情绪起到关键作用。在当今社会,教师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摒弃旧的授课观念,采取新的措施,为小学生们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一、教师的教学风格促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生活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一直讲解内容,小学生们坐在讲台下一直听”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结合当下的教育模式进行突破创新,不因教龄的增长而产生教学惰性,要对教学风格思考、研究、创新,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断调整,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小学生们听的过瘾,大幅度提高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1]。以小学语文课本《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文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故事中的角色对小学生进行分组,让小学生们依次扮演乌龟、小蝌蚪、鲤鱼等角色,以角色之间对话的方式再现故事情景,进而使学生们加深理解小蝌蚪的心路历程,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了解小蝌蚪变青蛙这一自然界的奇妙现象,培养小学生们对自然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二、设置悬念,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照本宣科,要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勾起小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研究表明,小学生们天生性格活泼好动,对一切未知的新鲜事物都有极强的求知欲,而传统模式下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渐渐被时代淘汰。教师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创新,就要在语文课堂中加入大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这其中就包括向学生抛出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又能在学习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2]。再用前文的《小蝌蚪找妈妈》举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谁才是小蝌蚪的妈妈?”为悬念,勾起小学生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们继续向下学习,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环境的带动下产生想要发言的欲望,在一问一答中形成互动行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更好的投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
三、认真倾听,关注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扮演一个知识内容的输出者,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很难注意到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判断学生们对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更多的是通过阶段性考试,以分数来判断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行内容讲解,这种方式往往有信息的延迟性,即通过以后时间的考试成绩来检验现阶段的教学成果。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既能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又能对语文教学课堂进行调整,及时查漏补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多留心观察、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内心想法,对学生学习行为做出预判[3]。并通过预先的课堂作业安排,引导学生们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平等的对待小学生们,更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之间互动性加强,心与心之间彼此贴近,也有助于积极的教学氛围的展开。
四、通过与现代信息化设备的结合,在教学环境下融入图形、影视
现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学生们的课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代教师应逐步摆脱传统板书式授课方式的束缚,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通过声、图、影等信息化资料,向小学生们展现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使语文课堂引人入胜,课堂氛围渐入佳境。以《西湖的“绿”》一文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课文中提及的灵隐、苏堤、花港三处景点绿的特点:灵隐寺绿树层叠,有的绿的发黑,有的绿的发蓝;苏堤绿的油油的,苍风拂过,是生命的绿意;花港小径遍生青苔,绿意从石头缝中透出。此时教师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所述内容,更有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快乐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在小学语文教育课堂中营造一个积极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采取轻松诙谐的教学风格,将小学生们吸引到课堂中来;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课文悬念,吸引小学生一步步走进语文学习的课堂,使其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尊重学生,平等的与其交流,认真倾听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使之适配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展开。通过上述措施,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通过语文课堂获得长足的进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