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双语教学
2020-12-06王一璇
王一璇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沿线国家60多个,官方语言60多种,如何以语言为纽带,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走上“快行道”,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辽宁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位于辽宁西部的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应当充分利用中蒙俄经济带的建设和“一带一路”提供区位优势,大力加强双语教育及开发利用,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语言文字在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意义重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因其使用人数少、分布地域相对落后、流失较为严重等原因,尤其应该在保护和利用上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保护现状并不乐观,而且却并非个例,同为蒙古族自治县的阜新也面临相同的状况,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比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蒙古族约占总人口数的21.9%。但是双语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蒙古语教学与使用还存在诸多问题,资力量薄弱,缺少蒙语氛围,蒙语发展前景堪忧。
一、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专业类双语人才培训
通过调研发现,喀左县自1991年开始,就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双语人才培训工作,经过培训考试合格者县政府颁发《双语人才证书》,兑现双语人才津贴,并且终身制。在培养双语人才的基础上,还要培训财会等专业技能,让专业人才不仅精通语言,更能在其他领域独当一面。对于有技术要求的职位要率先进行双语培训,能熟练使用双语日常用语,培训后统一考试,定期进行检查;在大型会议上要设立专门的蒙语翻译,对相关人员的蒙语口语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创造深厚的双语学习与使用的平台,同一岗位要优先聘用双语人才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加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来,为喀左县蒙古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有生力量。通过在工作生活中广泛使用蒙语才能更好的发展蒙古语,提高全县的民族氛围,拉近民族距离,让掌握蒙古语的双语人才在有机会到喀左投资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吸引和输出双语人才
喀左县采取“1+X”模式,推进民族文化工作3。“1+X”模式就是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下设多个“基地”,以“基地”带“基地”形式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种模式已经培养了10000余名蒙古象棋棋手,500余名民族文化艺术人才。这种模式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双语人才和对蒙古文化有兴趣的人看到喀左对于蒙古族文化的重视和所做出的努力,将“基地”打造成展示蒙古族语言的窗口和平台,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来到喀左。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公众微信、官方微博都是宣传民族文化的窗口。据调查,喀左县并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创立和运营网络媒体,造成了目前优秀民族文化出不去,双语人才不了解喀左目前的发展情况不敢贸然进来的局面。建议喀左县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影响,吸引双语人才。
在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利用地理优势,输出双语人才,做到良性互动。喀左县位于辽宁西部,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沿线地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促进经济一体化,大大带动沿线地区的发展。喀左县不仅要培养双语人才,还要培养专业型双语人才、复合型双语人才,能更好的宣传家乡、建设家乡、造福家乡。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与蒙古国同根同源,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利用民族优势招商引资,让本地区的双语人才走出去,让民族语言在越来越大的范围中得到使用,从而推动民族语言的发展。
大力加强双语教育,为双语教育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计划定期对双语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对全部专职双语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不定期举办双语教师基本功竞赛,内容为听写、朗诵,双语会话等,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可每学期选送双语骨干教师学习标准音,提高双语教师的口语水平。二是加强双语教材资源开发。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双语教材的使用。应选派高水平双语教师参加双语教材编写工作,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给定教材;积极开发双语教学资源,组织人员编写乡土教材(教辅资料)、幼儿园双语文教材等。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尽量多样化。现有的教科书多为黑白印刷并且无配图,学生读起来枯燥,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将教材使用彩色印刷,加以相匹配的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重视双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双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上播放纪录片、语音教学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加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四是积极搭建蒙语发展的平台。喀左创建的“双六个一工程”就是一个的有益尝试,“双六个一”工程涵盖了民族文化、教育、体育、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等诸多方面,为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