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中如何以教导学
2020-12-06罗欢
罗欢
(广东省河源源城区雅居乐中学,广东 河源 517000)
在课堂教学中,现在很多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常表现出只重视表面的热闹花哨,缺少教师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只有形式表现而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的实质性交往和真实的思维碰撞。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局外人,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新课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是导演和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没有教师的参与,合作学习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构建,科学规划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是教师要构建结构稳定、分工合理的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按4—6人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这样有利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在小组制定之初,每个小组应设计自己组的组名、组规、阶段目标。从而增加集体荣誉感,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除此之外,教师应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教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设立组长、副组长、记录员、作业员、展示员等角色并不定期的互换角色。注重加强小组长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处理小组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问题。同时,给每个小组成员编号,教师采用数字随机地叫学生报告其所在小组的谈论情况。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任务,被要求报告的可能性相等,保证了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二、导航行,教师的组织、参与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一个好的导航者是旅途开始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极具诱惑的航线是旅途愉快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就要求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认识重难点选择科学的合作的时机、形式、策略:一是要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二是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航者不仅是旅程的组织者,更是旅程的参与者。有些时候,我们往往在出示了合作问题之后,只是在站在某个角落或游离于过道两旁,“静”听“蛙声一片”。忽略了许多双抛向自己的求知的眼神。只负责在适时的时候喊一句“停”。教学中,教师除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外,还要冷静思考、去掉伪装、深入小组,加强调控,适时引导。
(一)尽量深入多个小组,掌握大多数学生;有重点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或个别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或个别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鼓励大胆质疑,树立自信心,激发竞争心;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如果是共性的问题应集中在班上解决。
(二)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给予指点迷津,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个“柳暗花明”的启示。
(三)心理服务,注重情感,激起学生合作热情,教师在组内要多运用启发式、表演式,模拟式、辩论式、演讲式、讨论式、操作式、点评式、竞赛式、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小组合作的活力,进一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四)组织协调组间的讨论和共享,进一步凝练和升华,灵活掌握学生讨论的内容,归纳梳理重难点问题,热点、焦点问题,集中释疑破难,不断生成新的智慧。
三、导反思,深化小组合作学习深度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从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技能技巧和经验教训,在反思中获得提高,在反思中优化认知结构。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有目的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学生的作业批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是否及时给予肯定,是否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少数。通过反思,使每个小组都得到进步,形成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是一个导建者、导航者、导思者。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达到“以教导学”的效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进行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