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

2020-12-06刘春阳

魅力中国 2020年43期

刘春阳

(中卫市第三中学,宁夏 中卫 75500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基本的阅读答题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促进个性化阅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在课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老师如果能利用学校这得天独厚的环境,培养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那么将对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一)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二)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

(三)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为此,教师要注意做到: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适当运用体态语言(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辅助。在阅读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描述动作、神态的词语,条件许可的话,我就会借助口语和体态语言来解释。

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基本的阅读答题模式

阅读的答题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渗透,让学生在平时的做题中得到应用和锻炼。比如我在学生上初一时教育一些练字的答题方法,拿到一个句子先看有没有运用修辞,如果有就答修辞,没有修辞就找用的好的字词,先解释字词再根据句子说出其妙处;不同的修辞答法也不同,比如比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A形象的比作B,写出了A什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还有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称的作用等等,这都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促进个性化阅读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努力的:

(一)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天通过语文课的课前5分钟进行口语训练,内容是讲述阅读到的好故事或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学校组织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在平时上课的时侯对一些知识进行扩展,这就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同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比如让学生大量的借阅他们感兴趣的图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四、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的阅读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如教师在教学中要大量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而结论通常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去探求。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当今社会发展看,要成功且高效的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合作。“探究”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感知材料,自主的探索问题和自主地发现并掌握知识规律的学习方法”。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式学习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对于学生来讲,要人人参与,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专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也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

综上所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是配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探索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实现中考的理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满足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