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下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分析
2020-12-06周栗羽
周栗羽
(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江苏 徐州 221006)
我国大部分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都集中在了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事业单位机构中还囤积着大量的基础公共服务资源。所以,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都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以及保证国家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任务。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机构,事业单位机构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
一、组织理论的基本原则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以一定形式加以编制的集合体被称为组织,直至工业革命时期,才有人对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加快组织实现同一目标步伐的理论,后世将其称为组织理论。发展到今日,组织理论已经成为了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已经发展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经常会利用组织理论来分析事业单位机构的发展目标及运行理论,组织理论成为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三大重要因素之一。
组织理论侧重于分析组织内部的运行模式以及组织结构的内在关系,找到组织形式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可以依据分析出来的内在关系及找出的变化规律来制定组织新的发展战略。对于组织理论的内容,学术界尚没有一致的看法,其涉及到了组织的价值体系、目标、权利以及与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等内容,综合了心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科学、人力资源学、哲学等等多种学科内容。经过后世不断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现代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必须简洁,人员配置必须合理,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要具有机动性及灵活性,可以通过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来重新配置或改革组织的内部结构,用以化解外部环境对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事业单位机构的现状
在我国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只需要完成主管部门提出的各项要求,根据以往的运行效率及科技水平,勉强可以满足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所需。但是,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以后,我国的科技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业单位机构旧有的运行效率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旧有的服务水平无法适应当代人民群众的服务要求,事业单位机构的发展赶不上科技的发展,加上当今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的内部运行模式比较复杂,有的事业单位机构是纯公益性的对人民群众进行服务,有的则是涉及以生产经营的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其需要的基础公共服务,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机构具有部分行政职能。当前,面对国家提出的改革方案,事业单位机构必须考虑到组织理论的分析结果、事业单位机构的具体情况以及国家提出的改革要求三方面内容,来对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进行相应改革[2]。
三、组织理论下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策略
(一)给予组织理论对事业单位机构进行去行政化改革
因为我国部分事业单位机构具有行政职能,所以在改革过程中,要让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机构脱离行政职能,变为具有更大自主权利的机构,将原有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主管部门的侧重点转向对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规划的指导,为事业单位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利用原有的主管部门对改革后的事业单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使整个事业单位机构更加权责分明,体系运转更加趋于灵活,可以使事业单位机构以后的发展更加迅速,从而使事业单位机构实现持续稳定的高效运转,以提高其工作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二)基于组织理论的要求,精简单位机构,科学配置人员
现存的部分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配置过于随意,缺乏科学性。面对这种情况,要依据现代组织理论的要求,精简事业单位的机构,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更加简洁,对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置,避免人员冗余,使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以及时发现,调整不合理的或者赶不上科学技术发展,无法顺应时代潮流的运行机制,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社会的发展及人民需求的变化,从而主动调整运行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做到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及时性及迅速性[3]。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期,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的要求与现代组织理论的要求,必须统一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使其运转体系更加灵活,实现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转,另外,为了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事业单位需要精简事业单位的机构,合理分配人员,使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更加简洁,出现了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不顺应时代潮流的运行机制,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可以做到及时发现,主动调整。运用组织理论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可以使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工作效率更高,更新更加及时迅速,从而实现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