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利普尼茨卡娅诗五首

2020-12-06阿拉利普尼茨卡娅

壹读 2020年6期
关键词:李清照

◆阿拉·利普尼茨卡娅

◆谷羽(译)

中国折扇

打开扇子!扇面有中国房子,

扁平的象牙扇骨呈现黄色,

一个放牧者来自悠久的岁月,

从桥上走下来短暂做客。

他在树林漫步,赠我荷花,

为我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

转了一圈,突然跟我告别,

这微妙的邂逅实在奇特。

我目送他缓缓走进峡谷,

融入画卷,消失在山麓,

长长的粉红花柄留在路上……

合上扇子。我轻轻抚摸扇骨。

凌晨细雨纷飞——给李清照

我尚未起床,我的姊妹,飘然来临,

我们彼此间很久很久无缘聚会!

我有些劳动成果正好快要成熟,

你的词世代长存,漆器般闪烁光辉。

你擅长分辨从未来回归的路,

我们的身边真可谓变化纷纭,

那些花园仍在,渴望的世界美好,

这让我们醒悟,该有多么幸运。

不要悄然离去!请伸出你的手,

触摸及时抵达的那条航船的帆,

一种细微的声音在四周轻轻扩散,

恍惚间,水面成了明亮的录像带,

生成画面,描绘我们短暂的相见。

致无名禅师画家——献给弗·维亚尔多

给他斟酒,再斟酒,

他觉得心旷神怡!

宣纸和墨汁齐备,

他总是一饮见底!

给他斟酒,给好酒,

一杯接一杯。喝得

胸中的血液沸腾,

笔画跟词语糅合。

他从头顶摘掉帽子——

任头发水一样流泻!

银白,如初雪飘落,

呼叫、癫狂、舞蹈。

像个滚动的葫芦,

紧贴着宣纸书写,

暴烈的马匹奔驰,

相继在纸上腾跃。

发缕随心,随手腕

把精微的细节描摹。

不朽的骏马驰骋

天生神秘的毛色。

快给他斟酒,斟酒!

他的力量用之不竭,

只要看见美酒满杯,

就想挥笔永不停歇。

活的葫芦及其灵魂,

汉字开出墨色花朵。

我心牵挂天津——赠天津谷羽

我心多牵挂, 牵挂天津,

牵挂湘潭、金华、北京。

中国大运河悠久古老,

河水涌流,无可阻挡,

倘若时光可以倒流,

我愿奉陪李清照歌唱,

为大自然谱写词的乐章。

纵然诗句磨损颜料褪色,

作家和智者在那里生活——

心灵仍是自由的避风港:

牵牛花开,虾米游动,

齐白石画笔富有灵性。

宝塔顶如从云霄降落,

葡萄藤就是不朽的根。

我心分几瓣, 牵挂天津……

杨丽萍

杨丽萍——

跳舞的孔雀。

她是白族

舞者精英:

“这姑娘

从神话中飞来!

手指

像孔雀的喙,

指甲

划过虚空。

雀屏展开

华丽恢宏。

杨,跳舞如绘画,

自如又轻松。

轻似花瓣落水,

水中有拱桥倒影。

蝴蝶纷飞的节日,

观世音的节日,

目光所及之处,

都是节日的喜庆。

姑娘的舞姿

如天堂之鸟:

舞步轻盈,

体态空灵。”

注:杨丽萍,中国著名舞蹈家,代表作为《雀之灵》。

阿拉给谷羽的一封回信

◆谷羽(译)

尊敬的谷羽教授:

提笔写信,就沉浸在阅读诗歌、书籍、书稿的回忆中……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继父常给我朗读《世界各民族童话故事》:中国的、日本的、朝鲜的、波斯的、印度的,当然也有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尤其是我生病的时候,那时候我常常生病,跟随故事中的主人公,我的心飞向了古代中国的京城和外省,幻想着自己进京赶考,考中了就能当官,在夜莺的歌唱声中萌生爱情,游览皇家花园,不然就困居乡间,倒在茅舍的竹席上发愁……

我们这个犹太人家庭(实际上我的生身父亲是乌克兰人,可养育我成人的是继父和妈妈,他们俩都是犹太人。)在我十四岁的时候,面临着被迫搬迁到远东地区的比罗比詹市,那里是新建不久的铁路中心,安置犹太人,一部分搬迁的人到不了那个地方就会死在半路途中,我的父母开始把我的玩具分送给亲戚朋友……

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大人物死了。我们终于可以留在家里,留在乌克兰这座小城苏梅,再也不必离开它了。

家长送我去芭蕾舞学习班跳舞,参加戏剧小组演戏,去音乐学校学唱歌,当然也上普通学校,可是我不太喜欢那样的学校,对学校的功课不感兴趣。

我记得曾经学习跳中国舞,有充满革命激情的“红绸舞”,还有非常柔和的“荷花舞”,身穿长长的裙子,裙子边沿缀满了美丽的花朵。我们穿着非常漂亮的服装,想象中漂浮在湖面上,轻轻地移动舞步——那种感觉简直奇妙极了。

我看演出的时候,听到过台上朗诵有关中国的诗歌。有一次,文化宫的头一排坐的都是中国人,他们一律身穿蓝色制服,满脸严肃,让人猜不透他们心里想什么。当时我很激动。那时候特别想听北京电台的俄语广播,甚至还写了一封信寄往中国,请求重新播放我最爱听的歌曲《我们栽种小树苗》。也不知道那封信寄到了没有?

1956,也许是1957 年,我陪妈妈去乌拉尔,当时我哥哥住在下塔吉尔城。邻近哈里科夫的一站,有一对年轻人上了火车,他们俩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姑娘是犹太人,一路上在包厢上层睡觉,总也睡不醒,小伙子是个中国人,身材修长,仪表英俊,他用俄语跟我妈妈说话,也跟我说话。他的话音那么轻,那么柔和,我从来没听到过一个男人会有这样的嗓音。他一边说话,一边拿出一张纸,很快剪裁折叠成了一把扇子,笑眯眯地把这礼物送给我。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阳光照在他小小的耳垂上,闪闪发亮。他动作敏捷,脸上的笑容很迷人。这样的不期而遇以及其他跟中国有关的生活经历,我都写进了一篇小说。1995 年,在我移居到以色列之前,我把这些手稿和资料都送给了苏梅当地的一个档案馆。

我对中国的热爱,从来不曾消退,反而越来越稳固。我开始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的俄译本。我喜欢很多中国诗人的诗词。让我格外开心的是,我在艺术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这个博物馆远东地区的艺术收藏品。因此也有机会出差去莫斯科、基辅等大城市,参观那里的博物馆,接触那里各种各样的展品、文献、珍贵藏品,从事艺术藏品的鉴别与研究。

记得在莫斯科艾尔米塔日博物馆“中国艺术品”展厅,有一次偶然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情不自禁地扑上去拥抱了自己格外迷恋的一只大瓷瓶,它是中国宋朝的文物,绘有美丽的蝴蝶图案,还有天然形成的花纹儿(我知道,这是违犯规定的错误行为)。这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中国瓷器”讲座,我很喜欢诉说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阅读过的中国哲学书籍有孔夫子、老子,最喜欢的是庄子;喜欢汉学家弗拉基米尔·马良文写的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籍。当然,还有中国诗歌。我多次搬家,舍弃了许多珍贵的藏书,但是,即便如此,到现在我家里依然有很多中国诗人选集的俄译本。我特别喜欢描写狐妖鬼怪变成美女的聊斋故事,小说《红楼梦》让我痴迷,爱不释手。

苏梅博物馆里有一批数量不少的东方艺术收藏品,其中有金属文物、有瓷器、陶器、刺绣、带镶嵌花纹的珐琅器皿……这些文物都等待着我去鉴定真伪,我必须一趟又一趟去大城市的博物馆找专家咨询求教,我特别喜欢去莫斯科的东方艺术博物馆,那里收藏有不少中国瓷器和画卷。当然,我也喜欢日本的、印度的文物,可以说,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品我都喜欢。

1984 年我有幸认识了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巴斯曼诺夫,他是外交官、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诗词翻译家。我曾应约到他莫斯科的住所去拜访求教,把自己写的有关李清照的诗送给他。他很欣赏这首诗。就在我这次访问之前不久,世界各地举办活动纪念李清照诞生九百年,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为我的诗未能在这个日期之前收进纪念文集而惋惜遗憾。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跟我说,格鲁吉亚有个乐团,演出节目当中有为李清照词谱曲的音乐,乐团把在莫斯科演出的海报送给这位翻译家留作纪念。巴斯曼诺夫把海报转赠给我,让我喜出望外。我把这张海报在自己房间里挂了很长时间:湖水岸边站着一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女子,她附身向一条小船,背后有座金色琉璃瓦凉亭……

您不是在信中问过我吗,为什么我把李清照称呼为姐妹?我也很想把茨维塔耶娃的女儿阿里阿德娜·艾伏隆称呼为姐妹,我和她之间有相似的悲剧性的苦命遭遇。不过,要讲述这些经历,需要下一封信再说了。李清照让我深感亲近的还有其诗笔的简洁凝练、瞬间的情感抒发、领悟自然的敏捷精确,心灵活动的微妙细致。一连几天不停地下雨,白天我读她的词,夜晚梦见她乘坐小船来看望我。她的模样清晰真切,我们相互谈心。我写了几首诗,留下来的一首寄给了您。您把这首诗译成了汉语。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那还是在1982年,这以后又过了几年,我的生活中发生了最为可怕的事件。1995 年我移居以色列。离开我心爱的苏梅市博物馆之前,我把一册厚厚的笔记本留在了那里,其中记载了有关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文物术语,比如龙的象征意义,各种花鸟树木以及方块字的含义……虽然我并不认识汉字。

寄给您我所喜欢的中国诗人名单: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辛弃疾…… 当然,还有我最敬重的李清照,这名单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陶渊明的诗句“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让我震撼,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应该离去的客人。白居易的《争得大裘长万丈》是我最欣赏的诗歌作品之一。

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朗诵涅克拉索夫的诗歌,安徒生的童话,培养我对文学的兴趣。她教导我要有同情心,善于感受别人的苦难,因此我记住了列夫·艾德琳翻译的白居易同情贫苦百姓的诗句(我特别喜欢艾德琳的诗歌翻译和他写的文章)。读他的译诗,内心深受触动。

除了写诗,我还画画儿,作为画家,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流派给了我特殊的影响,我尤其喜爱石涛的画论。石涛说过,心动手动,落笔于纸。我还从中国画家那里学会了正确地调理个人的情绪,通过细微的现象把握宇宙的律动。

我对佛教的禅宗也很着迷。长老们的智慧有助于抉择。正是他们的指点,使我学会了让个人的重心与世界的中心点保持和谐,善于从四面八方自我审视。学会深入思考自己所遵循的道,学会认识主流,体会与领悟中国人所说的“中庸之道”。

尊敬的谷羽,给您这封书信写了三个晚上。不得不翻来覆去回想个人生活的部分经历。不过,这对我个人说来倒也有好处。

您住在哪个城市呢?

若有可能,请给我寄一张照片。

致以友好的问候!

阿拉 2018 年7 月23 日

阿拉·利普尼茨卡娅的三首诗和一封回信

◆谷羽

阿拉·利普尼茨卡娅,是移民到以色列的乌克兰诗人与画家。我从因特网上读了她写的三首诗:《中国折扇》《凌晨细雨纷飞——给李清照》《致无名禅师画家》,印象深刻,很有个性和诗意,忍不住译成了汉语。

后来,通过俄罗斯朋友的帮助,找到了这位诗人的电子邮箱,开始跟她通信。我问她为什么喜欢中国古典诗歌?为什么把李清照视为姊妹?为什么喜欢石涛?她在一封长信当中,详细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坎坷经历,谈到了如何在一家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别的工作,如何认识了翻译李清照词的汉学家巴斯曼诺夫,为什么移居以色列等等情况。我觉得这对于我进一步理解她的作品很有启发和帮助。

现在把阿拉的三首诗和一封信提供给爱好诗歌与绘画的广大读者,或许有助于大家了解这位诗人与画家,了解她的情怀与才华,了解中国诗歌与绘画如何走出国门,进入外国人的视野,文学与诗歌翻译如何架桥铺路,协助经典佳作渗入外国诗人的心田,启迪他们的灵感,创作出发自内心,感动读者的名篇杰作。

我在这里深深感谢阿拉·利普尼茨卡娅,同时也感谢翻译《庄子》的俄罗斯汉学家马良文先生,翻译陶渊明诗选和白居易诗选的列夫·艾德琳先生。是他们的译作扩大了这些经典作家与诗人在俄罗斯的影响,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默默的奉献。

谷羽 2019 年6 月10 日

猜你喜欢

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当衣买书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趣味生活秀
性格刚烈
李清照检举丈夫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