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全力抓好汉中档案宣传工作
2020-12-06汉中市档案馆馆长侯富乐
文/汉中市档案馆馆长侯富乐
为进一步增强档案工作意识、优化档案工作环境,确保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让“死档案”变为“活资料”“档案馆”成为“思想库”,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汉中市档案馆立足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奋斗目标,一手抓档案资源征集保管,一手抓档案工作宣传编研,不断创新档案宣传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全面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有力促进了汉中档案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认识,明确档案宣传方向
档案宣传工作是实现档案从征集、保管向服务、利用转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汉中市档案馆针对档案工作“重管轻用”“重干轻宣”等现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档案局和市委工作部署,大力加强档案宣传工作。一是在档案宣传队伍建设上,给宣传编研科配备了照相机、摄像机、投影器、录音笔、电脑等档案宣传工作器材。制定完善了档案宣传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以档案学会会员为基础、档案干部为主要力量、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档案宣传编研新格局。二是在馆藏档案资源宣传利用上,理清时代变化,摸清发展规律,揭示事件真相,还原社会原貌,总结过去、资政现在、昭示未来,给社会呈现一个清晰的历史发展轨迹。三是在找准档案宣传服务方向上,认真梳理汉中厚重历史文化,全面总结提炼“汉中精神”,紧紧围绕“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历史文化品牌,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编研活动,提高了汉中对外知名度。四是在强化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上,及时宣传报道汉中档案馆工作动态,大力开展“走进档案馆”感悟活动,不断增加档案工作透明度,全面提升档案工作社会认知度和重视度,2019年,汉中档案宣传工作受到省档案局表彰。机构改革后,时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档案局馆长明平英和汉中市政协主席严维佳,市委副书记权俭,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浩,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柳林等领导专程到市档案馆调研档案工作,对档案宣传编研工作给予肯定并提出要求。2020年9月2日,市委书记方红卫专题听取了市档案馆工作汇报,要求市档案馆“抓好历史资料活化,从中挖掘汉中文化,讲好汉中故事,展现汉中精神,积极参与建塑汉中历史文化,做到传承历史、以史寓今、资政育人、服务发展”。广大档案干部牢固树立档案宣传意识,积极参加档案宣传报道和档案文献编著工作,走好档案工作“最后一公里”,有力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发展。
二、聚焦中心,发挥档案宣传作用
中心工作紧扣全局,重点工作事关发展。在汉中高质量建设“三市”中,市档案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三生融合”战略、“五大工程”建设和“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实施等发展目标,大力发挥档案宣传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区域协调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中心工作中,拓展档案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是积极参与重大工作活动实施。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以案促改”和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整治、扫黑除恶等重大工作中,市档案馆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主动担当宣传主力军角色,为工作实施和开展增添动力。2019年以来,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共接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镇村党员干部96批3200余人次,市档案馆已经成为宣传汉中文化历史的研学基地和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各部门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必选之地和市政府开展“公民代表进机关”必访单位。二是充分发挥档案宣传助推作用。积极参加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档案宣传工作独特作用,增加工作厚重感。结合重点项目档案验收和档案目标管理认证,大力宣传报道项目建设和发展过程,以档案的视角反映社会新变化。充分发挥馆藏档案利用作用,大力为市委党史馆、市政协文史馆和农村村史馆建设提供档案支持,在宣传阵地建设中展现档案部门的重要性。在日本大阪G20峰会陕西“友好之轮和美世界——朱鹮文化展”筹办中,市档案馆和洋县档案馆主动提供了朱鹮灭绝、寻找、再发现和保护、野化放飞及成果等文字、图片和视频档案资料,受到了主办部门赞誉。三是不断提高档案宣传服务水平。充分利用馆藏档案文稿、图片、录像等资料,宣传汉中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主动做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土地确权、林权改革、房产办理等重大改革事项档案宣传开放工作,消除群众的思想顾虑。大力征集先进人物事迹和流传的典故、家训,弘扬正能量,树立新风尚,通过宣传实现档案资源与人民共享。
三、守正创新,丰富档案宣传形式
针对新媒体兴起、宣传方式多样等发展趋势,市档案馆立足传统媒体宣传,大力开发新兴媒体,确保档案宣传工作更加有力。一是立足传统媒体,传播兰台好声音。全力抓好《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陕西档案》和《汉中日报》、汉中电视台等传统宣传媒体征订和投稿工作,继续有效发挥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2020年,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征订《中国档案报》和《中国档案》杂志300多份、《陕西档案》1200多份,在档案传统媒体发表档案宣传稿件210篇。编发《汉中档案》《汉中市大事记》简报12期,有力宣传了汉中档案工作,不断强化了全民档案意识。二是依托“互联网+”,加大档案宣传力度。有效利用互联网宣传平台,加大档案工作宣传广度,提高档案工作影响力。目前,汉中档案信息网已开设局馆概况、工作动态、每日时讯、法律规章、宣传之窗、最新文件、汉中文化、网上展厅、编研成果、学会工作、服务指南等10余个栏目,年发布信息300余条,初步实现网上在线展示、网下融合发展。三是开发新兴媒体,拓展档案宣传广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开发建立了“天汉档案”微信公众号,努力打造“指尖沟通”新平台,不断拉近档案人与社会公众距离。为确保档案微信公众号作用发挥,在版面设计上,不断求新求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在编发内容上,紧扣中心工作,增加微信公众号内涵,不断增强公众号吸引力;在宣传利用上,坚持每周推送一至两期,每期有2至3篇文章,力求在读者中引起较好反响。开发建立“天汉档案”微信公众号以来,多篇文章被“腾讯看点”“今日头条”等多个媒体转载,粉丝数量不断增加。
四、活化善用,提高档案宣传效果
汉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29万卷件,收藏文献书籍3.2万册,保管音视频档案资料22TB,为充分发挥这些档案资料作用,市档案馆整合社会力量,通过档案宣传手段深度开发,让沉睡的档案动起来,成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活教材”。一是加大档案文献编研。先后编撰出版《汉中科技五十年》《亲历与见证》科技档案丛书和《抗战西迁陕西的国立中等教育》《陕南区革命历史档案史料汇编》档案专著,促进了全市重点珍贵档案保护和开发利用。遴选老照片100张,撰写文字10余万字,编撰的《汉中旧影》图片册,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被再版重印。完成《1949年前后的汉中》档案专著初稿,召开《汉中通史》编写大纲讨论暨约稿培训会,举行了《武兴国志》发行及研讨会活动,填补了档案历史专著空白,扩大了档案工作影响力。二是开展档案解读研讨。与市委老干局联合在汉中离休老干部中开展了“留住汉中历史记忆”活动,征集实物档案,留存历史记忆,解读时代变迁,受到省委老干局肯定和离休老干部欢迎。解读馆藏历史档案,提炼汉中文化精神,市档案馆干部郭金光依托馆藏档案撰写的《泊镇师范学校档案“西游记”》,荣获省档案局举办的全省首届“解读档案传播文化”征文暨电视分享大赛活动优秀奖,并在西安电视台展播。全市有1篇论文、2本档案专著荣获省档案学会奖。三是做好档案资政参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市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资源,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2003年汉中“非典”疫情防治做法体会和问题建议》《汉中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疫情》资政参考,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了“档案药方”。城固县档案馆(局)干部廖侠撰写的《综合档案馆档案宣传工作探析》论文获得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奖。大力开展档案助推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加强社会治理和打造“学研在汉中”品牌试点和探索工作,主动为党委和政府提供资政参考。
五、营造氛围,打造档案宣传环境
在抓好档案对外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档案开展教育,提升档案干部素质,坚定干事创业信念,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实现经济社会和档案事业共同发展。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去年以来,市档案馆先后组织档案干部到革命圣地延安和宁强县烈金坝革命先驱陈锦章故居、西乡县骆家坝红29军旧址、城固县红四方面军小河口会议遗址、时代楷模张富清洋县故居等红色基地,利用实物档案开展红色教育,强化档案干部思想认识,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是组织开展活动,营造工作氛围。在“6·9”国际档案日、“12·4”国家宪法日和《档案法》颁布日等重大纪念日期间,市档案馆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表彰档案宣传编研工作先进,代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给18名从事档案工作满30年的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组织全市档案干部和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聚焦扶贫决胜期、档案见证小康路”主题征文活动。与中国移动合作向公众推送档案宣传短信800余条,向群众发送档案法律法规宣传资料500余册。三是宣传先进事迹,发挥示范作用。认真总结先进事迹,大力进行宣传报道,弘扬正能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县区三名档案干部被授予“陕西最美档案人”称号后,在“天汉档案”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了全面播报。组织全体干部收看了由省档案局馆联合西安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的电视专题栏目《解读档案——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之《泊镇师范学校档案“西游记”》,分享了解读成果。市档案馆退休干部谢佰全临终不忘向组织缴纳党费事迹被宣传报道后,引起全社会极大反响,给全体档案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掀起比学赶帮和追赶超越热潮,有力地促进了汉中档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