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视域下档案工作的融合与创新

2020-12-06樊树娟

山东档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体信息工作

文·樊树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治理”一词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到高校治理、公司治理、社区治理,不同层次的治理理念对我国各领域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治理理念在服务型、开放型政府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兴起,其宗旨在于转变传统的“一元制”的社会管理格局,政府角色由传统的“划桨者”变成“掌舵人”,主要在政策、法规、制度规范等方面起主导与引导作用,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并与其建立协调、合作的互动关系。档案事业是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治理理念所倡导的主体多元、信息开放、决策民主与过程透明等要求,为新时期档案工作改革与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治理理念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治理理念的发展对信息化社会中档案工作理念的转变和工作实践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第16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设定为“档案,治理与发展:映射未来社会”,使档案界同行开始关注社会治理对档案工作的深刻影响[1]。学界对治理视域下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十分关注,对档案治理概念以及档案治理体系的讨论逐渐兴起。唐一芝探讨了社会治理视域下各类档案管理权力主体的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2];陆阳对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制度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档案制度创新应转向档案权利生产、筛选乃至末端分配的过程性关注,实现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档案权利的公平配置[3];陈忠海提出了档案治理的理论根基、现实依据与研究难点,认为国家与社会治理实践推动了档案治理的发展,而不同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定位与治理制度建设有待深入研究[4];常大伟结合治理理论内涵与档案工作特点,将档案治理定义为“在党政机构的领导支持下,由档案行政机关主导,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互动合作,共同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和提升档案工作服务社会能力的过程”,并从五个方面构建了档案治理的理论研究框架,为档案治理体系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参考[5]。

在治理理念的影响下,档案工作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封闭”状态,融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一方面利于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多样化的信息与文化需求,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更广的领域实现档案的价值,推动档案工作不断改革,实现档案治理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档案工作融入治理,推进和谐共治共享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党和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社会管理转变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社会治理模式。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贯穿于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实践的发展促使档案工作融入治理过程,这既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对外部发展环境作出的积极回应,也是档案事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融入治理的目标——共建共治共享

治理理念致力于推动多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增强与释放社会活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档案工作融入治理并在不同层次的治理工作中发挥作用,激发与调动各领域社会群体参与档案工作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促进国家与社会和谐共治共享,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责任与使命。

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在记录真相、还原真相,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共同记忆等方面具有其独特功能。在治理理念影响下,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趋势更加凸显,在服务于政府决策、社会管理的同时,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档案信息诉求,并为满足公众诉求不断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开始在不同领域参与到档案工作中,为档案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社群档案、社区档案、农民工档案等针对特殊群体形成的档案资源极大地体现了档案的人文关怀价值,亦体现了档案工作日渐贴近公众生活的发展态势。档案工作正在以实际行动融入治理,为促进档案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做出努力。

(二)融入治理的基础——档案开放

治理理念强调开放透明、合作共享,档案开放是档案工作融入治理的基础,也是档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治理视域下的档案开放不仅仅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更是档案工作本身的开放[6]。

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工作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历史档案开放发展到政府信息公开,再发展到利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实现档案数据的开放共享,档案信息开放内容日渐丰富,开放渠道不断拓宽,社会公众的文化信息权利及权益得到了更好的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是公众参与治理的前提,而档案工作本身的开放即档案工作透明度、社会性、开放性的提高能够为公众参与治理提供畅通的渠道,调动起多方社会主体的积极性。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2018年年会主题聚焦于“提高档案工作自身的透明度”,使社会更多的了解档案管理方式与流程,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以及对档案职业的信任,对档案工作融入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档案工作不再仅仅是由档案行政机构主导的公共档案工作,而是发展为覆盖全社会,由广大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合作治理的公共事业体系。

(三)融入治理的形式——多主体参与

多主体参与是治理理念的核心特征,也是档案工作融入治理的主要形式。档案工作不再仅仅是由档案行政机构独自管理的工作,而是由政府和档案行政机构主导,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广泛参与,覆盖全社会的档案事业。档案行政机构主动放权并给予不同的参与主体充分的参与空间、行动空间与发展空间[7]。多元主体基于自身职责权限范围,共同参与档案工作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建立起协调互动的合作关系,互相尊重各自在治理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合力推进档案治理,丰富社会记忆。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档案工作需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推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合作,如推进档案工作与创新技术、新媒体平台等的融合应用以及实现档案资源的全民共建共享。在合作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要建立起合理的协同合作机制,在制度与规范引导下适时适当地发挥治理权利。档案行政机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放权积极推动档案工作由“管制”向“治理”转变,鼓励并引导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参与档案治理。社会组织与公众也要主动培养治理思维,充分认识与发挥自身治理权利,对档案行政机构的职权进行监督并反馈,在互动合作中共同推进档案治理水平的提升。

三、治理需求推进档案工作改革与创新

我国档案事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融入治理理念与实践是档案工作实现自我革新并突破创新的一次重要契机。基于满足国家、社会以及档案事业等不同层次治理的需求,档案工作在思维、制度、技术以及人员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与革新,以促进治理现代化建设与治理水平的提高。

(一)思维更新

治理理念是一种新的思维与管理模式,档案工作要充分融入治理过程,推进档案治理与社会治理,首先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治理思维与全民共治共享的服务意识。思维方式决定着工作方式与工作效果,政府与档案行政机构要积极进行角色转变,从自上而下的管制者转变成上下互动的引导者与服务者,在一定范围内积极放权给社会力量,调动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在公共事务管理上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激发社会活力。

档案工作思维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更新,并受到环境、技术、资金、人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档案工作被赋予了“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下,档案工作职责的实现主要依靠政府与档案行政机构开展的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管制性与封闭性。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公众的民主权力与信息权力意识不断提高,创新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途径,大量来自社会组织的资金进入档案工作领域,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增加且更加多样化。在众多因素影响下,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程度不断深入,档案工作思维与工作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保密走向透明。社会组织与公众在参与档案治理过程中自觉地树立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档案工作的神圣职责,共同致力于守护国家与民族历史,维护社会记忆资源。

(二)制度创新

治理视域下档案工作改革的关键在于档案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现有的档案工作法规与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治理背景下档案工作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制度创新既是新时期档案工作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档案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实现多元主体有效参与治理过程并明晰各主体的权益与权责关系,如何通过治理实践提升档案工作效率、效益以及档案服务能力,充分满足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群体多样化信息需求,都需要通过一系列创新的制度、规则做出合理安排。

档案工作法规制度一直以来相对落后于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无论是满足国家与社会治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或是对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发展的诉求,还是通过档案治理实践来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与活力,都需要对现有的档案工作法规与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与一定的创新,从而适应治理实践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8]。档案事业主管部门要基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需求,结合档案工作实践发展状况,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档案制度设计方向,充分考虑社会力量因素,注重发挥各类档案协会组织以及业余从事档案工作人士的能力,协同构建并完善与档案治理相适应的相关制度框架与标准体系,推进档案制度化与法制化,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微观层面要通过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来规范与协调各层面治理主体的行为,档案行政机构下放权力加强引导,社会组织与公民发挥权利积极参与,在协同合作中共同提升社会档案资源建设能力与档案信息传播与服务能力。

(三)技术革新

治理视域下的档案工作将呈现出“全民建档、全民管档、全民用档”的社会化模式,档案资源开放共享与畅通的信息利用渠道是构建档案工作全民参与模式的重要前提,这都需要一系列创新科技的应用来实现。数字化、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档案归档、整理、传输与利用服务的流程,为用户提供了开放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渠道。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数据时代,信息化与数据化是档案工作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政府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开始不断强化数据就是档案的思想理念,档案部门将档案工作与大数据应用技术融合,为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档案工作中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使用户开放获取档案信息的过程更加简单、渠道更加透明,用户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VPN技术、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等各种创新应用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如在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广泛探讨的IIPP智能信息推拉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方法、知识工程(KE)的知识推理搜索方法、知识发现(KDD)方法等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源”对用户兴趣的推测水平,实现主动、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高效、及时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的满意度。IIPP技术与档案工作的融合将为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对提升档案治理与社会治理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人员求新

求新求变,不断创新是治理需求对档案人员提出的新挑战。治理背景下全民参与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使得档案工作人员范畴得到了极大扩展,档案人员队伍不再仅仅局限于专职人员,参与档案事务的志愿者、兴趣群体等越来越多,档案职业群体将逐渐向全民档案员转变。各省市档案部门早在多年前便开始鼓励个人建立私人档案馆,从中国第一家私人档案馆——屈干臣档案馆的建立到90后创办中国首家注册登记的省级民办档案馆——岭海档案馆,都极大的体现了民间群体参与档案工作的积极性与影响力。

随着治理实践的发展,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档案工作,来自不同学科专业以及不同行业领域的群体将使档案工作者的人员结构与素质结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甚至于有更多的年轻人对档案与档案工作产生兴趣。档案部门要充分重视民间群体的力量,鼓励与引导更多的人关注档案并参与到档案治理实践中去,更要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与技能,使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求新求变,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主体信息工作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不工作,爽飞了?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选工作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