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史展览的意义与思考
——以深圳博物馆“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为例

2020-12-06丰瑞

客家文博 2020年2期
关键词:陈列深圳改革开放

丰瑞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掺杂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个人情愫,很难撇开主观解读,以致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代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当代史展览是将当代史的内容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我们力求当代史展览能够不“任人打扮”,用最客观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即时当下,接受所有人的检验,这是当代史展览与其他历史类展览的不同之处。它不但承续了传统博物馆展览的功能,还引起观众的深刻共鸣。正如当代人需要修当代史一样,当代史展览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说开去

近十年来,国内的当代史展览数量不少,包括临时展览和常设展览。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举办过庆祝改革开放30、40周年的临时展览,如“敢为天下先——广东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览”“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 建设美好海南——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成就展”“勇立潮头——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等。除以之外,还有南京博物院的“回家过年”主题特展、安徽博物院的“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40年”展览等。这些临时展览着重于展示成就,轻于对历史过程的梳理,而且展期较短,无法达到全面、长久的展示效果,更谈不上随时更新。常设的当代史展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业界熟知的“复兴之路”展览中新中国成立之后部分,内容庞大,气势恢宏,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成就展示,但亮点不够突出,实物偏少。

谈到当代史,改革开放史无疑是最大亮色;谈到改革开放,作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窗口”和“示范区”的深圳最有话语权。历经改革开放40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建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它的成功经验是这个时代的一大惊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也将引领这座城市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毫无疑问,深圳改革开放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展示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是从史的角度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和建设历程的永久性陈列,曾荣获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它不仅反映成就,更注重系统、全面、具体的历史叙述,还有琳琅满目、品种多样的展品。2008年开展以来,接待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以及各级参观团,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成为世界了解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是当代史展览的典范。其成功之道,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结。

二、“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的独特意义

(一)全面、客观的历史表达

“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采用编年史体例,按照时间的顺序展示深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举措、重要人物和重要成果等,表现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及建设过程的艰难曲折和开创性意义。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制订总体规划、蛇口开山炮——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国贸大厦建出“深圳速度”等重要事件用详尽资料、大幅照片和声光电技术展示,既娓娓道来地讲述深圳改革开放故事,又具有视觉冲击力。端掉“大锅饭”、实行基建招投标制、首次进行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引进外资办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确立自主创新战略、促进深港全面合作、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海开发建设等推动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得到重点展示。展览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深圳的重视和关怀的内容,也有众多来深建设者创业创新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短短10年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城市建设初具规模,被誉为崛起的“一夜城”。党的十五大召开前,深圳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在全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独树一帜、阔步向前。可以说,展览全景式地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历程,又将一些重点内容深入、具体展示,做到全面系统、重点突出。

展览定位为政治性强的历史展览,不但政治站位高,更注重客观叙述。为了真实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历程,并给后人以深刻启迪,展览没有回避经济特区建设中的艰难,例如1980年夏水浸罗湖、“开荒牛”艰苦创业等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示。对于改革开放中的争议和曲折,展览通过结合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做了客观反映,例如 “4分钱风波”、 股票风波等。做到了既展示成就,又正视历史,全面客观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震撼心灵的情感体验

改革开放成就辉煌,每个人都是受惠者,所以本展览具有不同于其他展览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展览生动、具体又体现时代精神,传递一种亲和力、归属感。观众不但能够看到亲历过的事件、使用过的物件,更能深切感受到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自己是参与者,都在这段历史中发挥过作用。展览充分展示了参与特区开创建设的劳动者照片,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劳动场景复原。基建工程兵、打工者等人群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留下了青春汗水,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内容感动了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所有观众。

改革开放的落脚点是人民群众,人民的生活好坏是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所以展览非常注重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观众通过“70年代深圳一家人”场景里用过的家具、电器、生活用品,与如今形成强烈对比,可以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干事创业的更大热情。

观众通过展览回忆过去、奋斗现在、展望未来,产生巨大的心灵共鸣,实现了展览“沟通桥梁”的作用,这是展览的魅力所在,是其他历史类展览无法比拟的。

(三)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输出

当代史展览不但要有温度,更要有精气神。展览不能“去思想化”“去政治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因为这些贯穿于整个当代史。“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传递了不忘初心、敢为人先、奋斗不息的精神。从“开荒牛”的艰苦奋斗、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到深圳“十大观念”,传递了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凝聚在历史长河中。展览将这两种精神贯穿在历史事件中,也表现在历史人物身上;不仅有英雄人物惊天动地的壮举,还有平民百姓平凡而暖心的故事。

教育是博物馆首要的职能,充当“第二课堂”的角色,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博物馆更是义不容辞。如今网络的普及,自媒体雨后春笋地发展,容易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健全成长造成负面消极影响。他们没有清晰的辨别能力,过多过早地接触网络信息,很容易受不当言论影响,误入歧途,不能自拔。博物馆整合资源、集聚合力,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展览宣传了丛飞、郭春园、孙影等一大批爱心人物,通过“小人物”传递“大精神”。深圳市义务工作者(志愿者)联合会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社团,倡导“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服务精神,传播“助人自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互助理念,义工的服务奉献精神在展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起到向青少年观众传递积极正面价值观的作用。

三、关于当代史展的览几点思考

(一)如何面对当代史的复杂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与这段历史息息相关,都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和不同的体味,对改革开放都能侃侃而谈,虽不全面,但有自己的解读。改革开放还在进行时,尚未形成定论,种种解读的对错无法认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和感受,也许永远不会有统一的看法,正是在这种差异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历史的复杂性,这也是历史学永恒魅力之所在。”[1]这给“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大纲的写作也带来一定困难,虽然这段历史脉络清晰,但是展览侧重什么,突出什么,要进行细致周到的考量。当代史展览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在于历史面向的多重性容易被忽略,“对于正在发生和不久前发生的事实,人们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2]

“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的内容设计力求客观,但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项改革对现阶段可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若干年之后可能显现弊端抑或不再发挥作用,那么我们的展览仍将它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来展示是否无可厚非。笔者认为存在过,就应该留在历史的记录里。即使这一事件对后来并无重要意义,但在当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就应该被记录,被保留,被诉说。后世的人们或终止某项改革、某些事件的后续意义,但是磨灭不了它当下的存在价值。

(二)科学整合一手资料的重要性

在资料搜集方面,当代史研究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着手整合资料进行研究刻不容缓。有专家指出,“应开掘包括档案文献、报刊资料、私人记录、口述史料、民间素材、习俗、礼仪、民歌民谣、实物在内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史料,尤其重视一些双边或多边档案文献的比较互证和‘边缘’材料的利用。一定时期内,取径民间、沉潜地方、爬梳档案或许是重要路径。”[3]如何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料是研究者需要重视的问题,当代的档案资料搜集和保存由于政治敏感、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研究工作会受到制约。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而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但这一内容的相关照片资料、档案资料对深圳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来说非常匮乏,如何打通渠道、整合资源、获取更多资料是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对一手资料的科学整合,口述资料因其特殊性不得不提。它是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许多无法从档案文献得知的信息能够从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口中获得,但是口述资料也存在亲历者记忆模糊或主观因素导致误差的弊端。这就要求研究人员“通过科学的方式加以搜集、校勘并付诸于各种媒介,使其相对稳定,这样才更有可能流传千古。”[4]相应地,这项工作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整合最权威、最精确的资料,深入研究,不放过细节,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

(三)拓展思路存史存物

研究人员具备存史存物意识是进行有效物证征藏的必要条件。190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认为,博物馆文物收藏的目的在于“留存往迹,启发后来”;强调博物馆人才问题,“经理之事,观乎学识”。[5]研究人员应树立和培养存史存物意识,为后人尽可能地保留完整的历史记录,因此,对即将或正在消失的曾存在重要历史意义的物证进行调查研究和征藏势在必行。

深圳博物馆建馆伊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物证作为重点研究保护对象和征集方向。我们得知“二线关”进行改造工程即开始对相关实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收藏,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入藏博物馆。深圳博物馆通过历年来举办的20多次改革开放主题展览,征集了6万多件(套)实物资料,这些资料所反映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举办专题展览。目前,深圳博物馆及其他中小型博物馆存在文物藏品不足的先天缺陷。古代文物资源有限,不可能迅速增加,我们要拓展思路,根据各区域不同的状况和特点,加强文物甄别和研究,发掘更多的博物馆藏品资源。当代史展览为中小型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当下正在发生的就是未来的历史,研究人员要着手当下,对反映改革开放建设成就、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实物进行调查研究与征藏,增加藏品。2017年国家文物局出台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国家重点建设成就、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实物调查与征藏,制定入藏门类、标准和规范,重点充实基层博物馆藏品资源。征集当代文物、研究当代历史、举办当代史展览,无疑是促进中小型博物馆质量发展的不二之选。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段历史极具研究意义和展示价值。深圳的发展和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如一面镜子,照着深圳改革开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代史展览,不仅让我们守卫记忆,感受即时当下,更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探索。

猜你喜欢

陈列深圳改革开放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吴·现代潮菜深圳店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组合与构建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