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韵秦声
——陕西民歌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2020-12-06杨小龙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陕南陕北民歌

文 / 杨小龙

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把艺术的盛衰与社会原因相联系,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①,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艺术文明状况的因素。时代精神不啻为一种诠释艺术的新视角, 而文明的兴起和覆灭无不与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相关。民歌即以其地域色彩浓厚,并伴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地方民俗活动而诞生。音乐是民歌的翅膀,有了翅膀民歌才能飞翔。民歌唯有扎根民间民族的土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而久唱不衰,遂民歌历史与地域特征的时空交汇,使我们得以了解一个在山川河流之上形成,历经数次地理变迁和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形塑,不断立体、丰富的陕西民歌艺术。

民间音乐的地域特征, 就是表征音—地关系, 具体可以从地域角度出发, 结合一般历史地理背景, 以典型民间音乐品种的地域分异来划分单一或综合民间音乐文化区。②随着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理念的不断发展创新, 关于音乐的地理学因素及音乐与地域的关系逐渐备受关注。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不同地域的陕西民歌在题材,风格,曲调及唱腔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不同的艺术风格差异相互交融和影响,共同构筑为完整而丰富的民歌品质。

《乐记》中论述音乐起源产生于一定的人群和时代,更离不开人们生产劳动的地域空间。因此,音乐的产生发展存在着严格的时空限制性和规定性。③陕西民歌之源头可追溯至《诗经·秦风·豳风》,其中陕西的古代民歌占半数之多。陕西以秦岭为界,关中、陕南、陕北均具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地域特征,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横跨三个气候带的省份。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形成陕北民歌旋律简洁明快,音域宽广,有强烈的空间感,音调高亢嘹亮、粗犷豪迈;关中民歌则清雅、优美,融合抒情叙事并富有戏剧性特征。陕南民歌音域狭窄,曲调委婉舒展,风格幽默具含蓄美。而造成陕西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陕南山地的地貌差异和文化风俗。

一、陕北民歌

陕北地处东亚细亚腹地的黄土高原,属半干旱农业区,因常年少雨显得万般苍凉而粗粝。虽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但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处于黄河中上游的陕北高原属过渡地带,具有民歌艺术的天然土壤。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自有其地理范围、文化特色和历史面貌,并受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社会背景等诸因素影响。故陕北文化之多元性和开放性甚或影响到人们的气质、品性和方言等,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兴、率真等艺术特征。

(一)黄土地貌特征

1.地理因素

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亿万斯年,漫空的黄土积成峁,堆成梁,而后形成大片的塬。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最严重脆弱的地区之一,由于史前地壳运动及历代滥垦滥伐,经水流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之地形。风沙无雨,植被稀少,故地貌起伏蜿蜒,山地、丘陵、谷地与平原并存,四周山系环绕,最终构成塬、梁、峁三类黄土地貌。正如陕北民歌《屹梁梁》中唱到“你在你的那个屹梁梁上 哥哥呀我在那沟,看中了的那个哥哥妹妹你就招一招手……。”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在广袤地黄土高原之上,才能对脚下的那片黄土地感慨万千,从而才有可能在为陕北民歌进行钢琴伴奏编配中真实地反映出陕北人民的内心生活和丰富深邃的情感世界。

2.历史人文

从黄土高原大量人类遗址的发现表明,陕北曾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辉煌之地。不但有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长城,还有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人文始祖黄帝陵。故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至古代的巫歌和祭祀秧歌调,并与春节“闹红火”等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民歌必然随之滥觞。陕北自古是各少数民族(如白狄、匈奴、党项、蒙古等)相互征战的地盘,这使得陕北地区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结合体,既有着农耕文化的躯体,又具游牧文化的毛皮,既带中原文化的底色,又富异域文化的花边。因此,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譬如“十年九旱”的陕北地区素有祈雨的民俗活动,伴随祈雨的民俗仪式便产生了《祈雨调》:“一炷香,一礼拜,弟子们诚心上庙来,请求龙王早铺云,早下大雨赦万民,一朵莲花一朵云,我愿菩萨早铺云……”。

(二)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陕北地区的建筑、农业、饮食、艺术等方面与黄土高原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如利用黄土的特性,就地取材开挖建造的窑洞建筑冬暖夏凉,别具风格。再如艺术中的“黄土画派”便是扎根于黄土地,从而崛起辉煌。而由于黄土高原地势陡峭,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用语言高声交流,长此以往便孕育了音调高亢的陕北民歌。如“上一道(那个)坡(勒)坡(哎哟哎)下一道道梁哎 想起了(那个)小妹妹(哎哟哟 哎嗨)好心慌(噢号)哎 嗨……,”非常形象地勾勒出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地形地貌。

诚然,产生并发展民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而从地理环境上讲,黄土高原正因其山大沟深、土硗地瘠,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滋生了人民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多数陕北民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内敛和保守与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不无关系。人们的艰苦劳作恰好为陕北民歌的流传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常年行走于沟渠洼地的人们极度渴望宣泄内心的压抑与苦闷,而民歌便成了最重要的精神慰藉。如《脚夫调》“三月里(那个)太阳红又红, 为什么我赶脚人儿(呦)这样苦命……”。之所以陕北民歌那样地动人心弦、荡气回肠,正是因为与陕北沟川遍布的地貌息息相关,而信天游那种辽阔高远的艺术风格不正是黄土地貌的真实写照? 以此,陕北民歌的钢琴伴奏设计应紧密抓住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三)语言因素

古人言:“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陕北民歌的地域性特征最重要还体现在语言因素中,它是陕北民歌与地理环境活的载体。特别是陕北方言中的叠词运用,如《兰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陕北人生活中普遍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喊或交谈,势必造成声线拉长,于是便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而这种习惯自然也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如《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呦)手……。”《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提起哥哥你走西口,哎!小妹妹泪常流”……。那扣人心弦、回肠荡气的诗意表达,构筑了陕北民歌艺术的灵魂。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和最具代表的艺术形式之一,是高原地势与人们厚重纯朴的情感碰撞的产物,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独特的地域环境相关。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粗旷洒脱、率直真诚、热情大气等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风格。其艺术魅力留存于词、曲两方面,是音乐和语言艺术的和谐统一。而钢琴伴奏则是通过多声部的艺术手法深化和提升了陕北民歌所传递出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情感内涵和人文价值,“正是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特点,逐渐形成了陕北浓郁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形成了陕北民歌这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④因此,陕北民歌不啻为歌声里的“陕北文化活化石”。

二、关中民歌

关中民歌是指素称“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歌曲,其中风俗小调较有影响。关中民俗受农耕文明影响较大,大多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即兴创作,由于关中地区受秦腔等戏曲影响较深,故民歌风格融合了较多秦腔音乐元素,形成关中秦人之性格豪放,秦戏腔调之嘹亮豪迈的特征。因此,关中民歌既粗犷、高亢又兼具抒情叙事的格调和戏剧性色彩,其合二为一,方能体现关中民歌音乐的地域性特征。

(一)关中盆地自然环境

关中盆地也称关中平原、渭河平原,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湖沼遍布,河流纵横,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深沉雄浑,四面皆山,又有黄河为天然壕沟。作为黄河最大支流的渭河横贯关中,由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构成“八水绕长安”的恢弘气势。“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⑤,山环水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如古诗云:“曲江碧浪正争先,富丽汉唐吟秀笺。月里千年幽意舞,关中八景美名传……” 平原沃野的关中地区还是《诗经》的故乡,其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写的就是合阳黄河湿地的动人景观。当我们吟诵“豳风”等一首首关中民歌时,古代关中盆地的山水田园,牛羊稻草,风俗民情,特别是栖居于泾河、渭河流域的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便一幕幕浮现出来。殊不知“天府之国”的美誉其实最早是形容关中平原。

(二)关中民歌历史人文

关中民歌历史悠久,《诗经》中《豳风》和《秦风》收录的关中民歌就有17篇之多,豳是周人的故地,即现在旬邑、彬县一带,包括今关中地区凤翔、岐山、扶风、麟游、武功、户县、长安及长武一带的民歌。内容涉及农业、战争、婚姻等方面。《郑风》中有一些民歌大致在今关中东部华县一带流行。周人在祖先的带领下勤劳务作,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而率先跨入农业社会,奠定了以农业为主的发展基础。《诗经》里的古老民歌即吟诵着沃野富饶的秦川风光,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就是《秦风•蒹葭》中一篇凄迷动人的爱情诗。两千年前,西周便定都在此(丰镐),亦称“镐京”。采诗官沿沣河采各地民风,经筛选编撰、谱曲后奏于天子以察民情。后孔圣定诗、毛公传诗,《诗经》遂走向世界。可以说这条静静流淌的沣河乃《诗经》之原乡,亦堪称“诗经之河、礼乐之源”。也有反映各种社会矛盾,如《豳风•七月》中用现实的手法,描绘受剥削的奴隶终年辛劳,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因此,早在周代,关中就有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民歌。

(三)关中方言因素

关中方言即中原官话,自古秦音被称为“雅言”,并被当做国语使用。关中方言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运城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等地,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西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历史上的“关中”相吻合。而掷地有声的“官话”加之关中人的性格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普遍守成鲠直,其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的声调特征自然反应在民歌中,如表现爱情生活的《绣香包》“五月里(么)端阳,石榴树下绣香包。想起了我的哥哥呀,羞脸儿烧呀。头针针低来二针针高,三针针又把线断了,哎呀我的哥哥哟,针儿把手扎破了……”。再如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卖菜歌》“蒜苗子菠菜,称洋芋来。芹黄豆腐干子!”。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类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譬如《五更鸟》“一更三点玉兔归广寒,忽听得蚊虫儿闹罢一声喧…二更四点手掌银灯眠,忽听得蛤蟆闹罢一声喧…三更三点月儿高半天,忽听得鸽脖闹罢一声喧……”。正是由于关中民歌受秦腔眉户等戏曲音乐影响,所以,其钢琴伴奏要凸显一定的戏曲元素。融合关中方言的语言风格为特色进行设计编配。

三、陕南民歌

陕南民歌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俗,尤以安康(紫阳民歌、旬阳民歌)和汉中(镇巴民歌)为代表。陕南民歌属长江文化,受秦岭、巴山等地域限制,相对陕北民歌来说,陕南民歌的影响力和传承率较小。范围不够广泛而鲜为人知,很多富有特色的民歌甚至不被关中人所熟悉和了解。但其风格多表现出陕南地区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多用高腔、平腔演唱,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陕南民歌中也包含有一定戏曲元素,如被誉为“京腔之母”的汉调二黄,黄梅戏等,特别是汉调二黄(汉剧)其乃秦腔、京剧的鼻祖。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与价值。

(一)秦巴山地环境

陕南地处秦岭以南,山大沟深,以渔猎文化为生存特征的典型地貌。秦岭自东向西横贯祖国腹地,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山脉走向,将华夏大地分为差异明显的南方和北方。构成我国天然南北地理分界线,形成南北交通一大障碍,故秦岭山系有“天下大阻”⑥之说,自古被称“中国龙脉”,足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而秦巴山地指秦岭与大巴山的广袤地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北依秦岭,南逶巴山,西为汉中盆地,东处安康盆地,奔腾不息的汉江穿流而过,上游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千里苍茫,形成诸多山间小坝。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舍星罗棋布,诗情画意的秦巴山地貌孕育出了江南烟雨,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陕南民歌。如《郎在对门唱山歌》“郎在对门哎 唱山歌哎。姐在房中哎 织绫罗喂……”。

唯此一定地域上的民族与历史发展,决然离不开滋生和繁衍它的地理环境。可以说秦巴山地融汇了中国数千年的民族精神情感,见证了中华民族高贵丰满而博大的灵魂。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多元性的文化背景,构成陕南民歌种类繁多的特点。如通山歌(又称茅山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等,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发现, “陕南多变的地域特点使得这里的人民有了多种生产劳动方式, 也使歌曲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在湍急的江面, 在深幽的山林, 在广袤的田野, 他们不畏艰险、辛勤劳作, 谱写出一首首优秀的劳动赞歌”⑦。

(二)历史人文艺术特征

秦巴山地钟灵毓秀的南国风情造就了陕南民歌的传统艺术特征即民歌唱腔化、语言地方化、内容生活化。陕南地区受汉、蜀和三国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内倾性和柔韧的品格。陕南民歌因而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给人以山青水秀之感。千峰叠翠的秦巴深处及其河谷之地是秦、汉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萌发、定型和高度发展的重要舞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从没有哪座山像秦岭大巴山那样给我们的历史下深重的印记。

诗经《周南》《召南》中,就流传有今陕南一带的民歌,如《周南•汉广》中的一首民间情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描写砍柴青年追求一位女子的心情。诗中反复借汉水的美和不可泳来比喻女子的可望而不可及。唯有漫步汉江方可感受那时光的悠远与漫长,体味岁月的辉煌与苍凉。如紫阳民歌特别是任河一带,因其山谷纵横,有空谷回响的效果,所以常用甩高腔吼山歌。而汉江沿岸则流行小调,多用平腔,曲调婉转流畅。在紫阳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艺术花鼓子和八岔则是将二者并列。

(三)语言因素

陕南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亦有少量中原官话、晋语、江淮官话、楚语、赣语、湘语的分布。因此陕南有“十家九户客,百年土著无”之说,融合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形成方言特色。这也就不难解释当锣鼓响起,有的陕南民歌小调为何唱出了“黄梅戏味”。如《太阳大了一把火》:“太阳大了一把火,奴家晒得焉妥妥,我把草帽给你戴,愣叫太阳来晒我……”。民歌的方言土语好比是戏曲的“DNA”。我们可以通过对陕南戏曲文化的了解,找到其与黄梅戏相同的“DNA”。在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之“秦头楚尾”的商南及周邻各县。绝大多数系明代山西大槐树与清代安徽安庆江南移民后裔。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由,使得商南自然形成了各种民俗风情的汇聚和南北文化交融地带,同时也是商南成为民歌海洋的渊源,故有“秦风楚韵”之称。尤其商南的“姐儿歌”,因每首乃至每句歌词中皆不离“姐”字而得名,颇具特色。如“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娇姐砍柴蒿;姐没柴烧我给砍,姐没水了我给挑,莫让娇姐累着了……”。而融合蜀地方言的《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哪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的歌谣哎 好啊回。唱的奴家脚耙手软手软脚耙脚耙手软手软脚耙脚耙手软手软脚耙。踩不得云板 丢不得梭哎。” 极具风格。故紫阳民歌产生的基质虽在于南北交融,但其南方因素是由语言,传统音腔以及地域的审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这是任何一个地方民歌风格形成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致了紫阳虽处北方,但在民歌的风格趋向上却更靠拢南方文化,而北方的风格融入主要体现在演唱的气质上.紫阳民歌这种南曲北腔的特点,使之形成了不同于任何地方的,独特的"南北交融"的特质⑧。

很多陕南民歌为了音乐情感的表达需要还采用了重复、叠加的手法,如旬阳民歌《兰草花》“兰呦草的花儿,呦伊呦嗬嗨,不呀会的开,呦伊呦嗬嗨,……。”俯瞰旬阳地形更像是音乐中一个“S”形的音符,是民歌改变了这座山城,还是城池的格调影响了旬阳民歌的声调?它们有何种神秘的联系?⑨一如旬阳民歌《姐儿门前一树槐》“姐家门前一树槐,手把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儿几时开”诗意的陕南民歌像秦巴烟雨中的层层浓雾一般在山林中铺陈弥漫,营造出各种色彩迷离的意境与魅力。这也为陕南民歌的钢琴伴奏提供了诗画般的意境想象。

终上所述,声音是有空间性的,人们总是身处其中并建立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民歌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陕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酝酿出了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属性,地理环境悬殊较大, 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三秦大地在语言、风俗、审美艺术特征上形成不同特点。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陕西各地民歌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风格差异。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民间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而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音乐界普遍把秦岭作为南北民歌的分界线,正是因为秦岭以南的陕南民歌在词曲结构、音调特征及衬词衬腔(语言)的运用等同关中和陕北民歌形成鲜明的分野。而秦岭的地理分界作用之于陕西民歌体裁风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诚然,不同地域的语言特点、生活风俗、地理环境因素,对于我们研究和把握陕西民歌的钢琴伴奏艺术特征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陕南陕北民歌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尴尬的陕南
党建地图·陕南
党建地图·陕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