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2020-12-05钟学红
杨 宁,钟学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NICU,北京 100045)
新生儿出生后疼痛感比较明显,处于重症监护室时,操作致痛性特点明显,加剧患儿的疼痛感[1],对提高患儿治疗和护理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强针对性护理至关重要,保证患儿具有良好的耐受水平,将疼痛带来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患儿年龄1~30天,平均(10.73±2.48)天。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患儿年龄1~29天,平均(10.37±2.11)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行疼痛护理:在患儿出现疼痛症状时,应对疼痛的原因深入分析,并展开实时性巡视工作,加强与患儿的肢体接触,如拥抱和抚摸等,为释放出β-内啡肽提供便利性,并对迷走神经的张力进行改变,充分彰显出5-羟色胺的功效,确保与患儿情感需求相契合,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应提高疼痛防护度重视,并不断调整新生儿体位,不断提高患儿的舒适度。护理人员在对患儿疼痛感进行控制时[2],应将双手放置到新生儿双脚和头部,确保患儿处于屈曲的状态。在鸟巢式体位时的包裹襁褓的影响下,还可以将新生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上来,进一步降低疼痛症状。
还要大力改善重症监护室的硬件设施,将光线强度调整至最佳,必要情况下,可以对轻音乐进行播放,以此来安抚患儿。如果患儿属于轻度疼痛,母乳喂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确保患儿的身心需求得到满足,并给予患儿安全感一定的保障,进一步增强患儿的疼痛阀值。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疼痛控制效果、疼痛控制时间等。在评价标准方面,疼痛控制效果主要包括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是指借助疼痛护理干预,应激性反应尚未出现,而且对于重症监护治疗的程度也不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疼痛控制效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4%,组间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疼痛控制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
观察组的疼痛控制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疼痛控制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儿疼痛控制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
表2 两组患儿疼痛控制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
组别 例数 疼痛控制时间 重症监护时间观察组 45 3.15±1.27 6.27±1.72对照组 45 5.38±1.83 9.27±1.81 t 6.716 8.681 P<0.05 <0.05
3 讨 论
以往人们对于新生儿感知疼痛的能力存在误区,对于致痛性所致的疼痛并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但是结合相关证实了解到[3],胎儿和新生儿的感知疼痛能力较强,对于疼痛刺激的反应也比较明显。新生儿处于重症监护室中,对其疼痛来源与产伤和自身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因素集中在产伤。对新生儿感知疼痛的特点分析,可以对痛觉信息进行感知,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性不够,所以在疼痛方面具有较强的过敏反应,而且如果疼痛时间较长,会对新生儿应激调控系统的发育造成影响,使新生儿对痛觉的敏感程度大大提升。针对于早产儿,疼痛反复刺激的影响不容忽视,不利于早产儿大脑神经的健康发育,甚至导致异常性疼痛现象的出现,严重损害到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发育等[4]。目前,人们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在疼痛护理的帮助下,可以对新生儿的疼痛进行有效控制,并对重症监护时间进行控制,从而迅速恢复患儿的病情。
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的疼痛控制效果、疼痛控制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本研究证实,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疼痛护理的实施势在必行,不仅可以对患儿的疼痛进行控制,而且还可以将疼痛控制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