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另一种角度感受贝多芬的《悲怆》
——抑郁症者

2020-12-05杨馨怡河南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6期
关键词:乐章贝多芬小节

◎ 杨馨怡 (河南大学)

引 言

贝多芬的奏鸣曲如传记一般记录着他的人生,他把他内心深处的世界与情感化作音符藏在他的音乐里。这首《悲怆》是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作品,在那个时期,贝多芬正处在欧洲涌动的社会变革中。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崇高性研究》一书中提到,在这个时代(18世纪德国受到狂飙突进运动德尔影响的时代),贝多芬是这个时期所孕育出来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的矛盾性、悲剧性、冲击性,比以往的任何作曲家都要深刻。他的作品常与社会现实所引起的情感紧密联系。笔者将以一种的新的角度——抑郁症者,主要从悲、忧郁、纠结这三方面来体会、感受贝多芬的《悲怆》。

一、悲

“悲怆”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肯定是具有悲剧性的,或者是叙述悲痛命运的。在第一乐章当中,慢板引子部分的篇幅相当大,开始的头几个和弦就已经表现出了贝多芬式的悲怆,已经为乐曲奠定了悲的情感基调。第一个和弦就以十分沉重的、深沉的、阴暗的、带有威胁的感觉,揭开了悲的序幕。接下去的旋律仍是缓慢的,强劲的、无情的,它像是代表着贝多芬所面对的不幸。第4小节是紧张情绪的沉重悲的高潮,在高音降A与低音降B两个突强音之后,经过音阶快速转动,音乐又进入了另一种情感当中。在乐曲刚开始的4个小节中,力度记号强与弱的对比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且是强后即弱,弱后即强,这种带有明显的对比足以见得贝多芬的悲一定是大悲,悲的深重、悲的无情、悲的彻底。第5小节的旋律进入到降E大调,明显的力度对比依然存在,且左手低音部的力度和弦ff与右手高声部的柔和而富有倾向性的旋律也形成鲜明对比,带有请求的情感色彩,祈求命运不要如此的不公平,不要这么的冷酷无情。然而,尽管请求得一次比一次恳切,却一次次地被无情的减和弦音调所打断。在第9小节时似乎看到了某种微弱的希望的光芒,能给予人们无限思考想象的空间。在第10小节,再度试探性的从沉痛的悲中想寻找一丝丝亮光,然后用一串闪电般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引到带延长记号的降A音,半音阶的运用渲染悲的意境越来越浓烈。最终,序奏部分还是回到十分悲怆的情感基调当中。

笔者认为,《悲怆》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就是抑郁症者内心世界的独白,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种真实的情感映射。抑郁症者的悲和贝多芬这段音乐所表达的悲是一样的,定是大悲,悲的深沉,悲的彻底,悲的痛彻心扉。有些抑郁症者可能在某种事实情况下无法接受现状,面对这种情境时又无能为力,他们悲,就像是无比热爱音乐的贝多芬面对自身失聪,悲痛地感慨命运带给他的不公平一般;有些或许是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忽略自身,长时间处于悲伤难过之中,他们悲;还有些抑郁症者精神上已脱离生活、脱离世界,再加上一些外在的不利环境,更觉得自身孤身一人,没人懂,没人疼,没人爱,世界已经放弃他了,那他干嘛还要在这里受罪、悲痛,已找不到生命与生活的意义,那就不要在这里了吧,他们更是悲;等等。当然,大众在看待抑郁症者这类群体隐约自会带有悲伤感、同情感,尤其是在看到一些抑郁症者运用较为极端的方法来对待自己时,人们更是会感到悲痛,感到伤心。因此笔者认为,悲是贝多芬《悲怆》与抑郁症者的共鸣之一。

二、忧郁

忧郁这一情感基调的发展,在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二乐章中显得尤为突出。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在面对苦难的忧郁情绪,想要倾吐爱的痛苦、辛酸、孤独无奈,渴望获得慰藉。开始的主题旋律平稳舒缓,十分抒情,高声部的音乐单纯朴实,像是贝多芬要将他痛苦的经历娓娓道来,倾诉他的寂寞孤独、忧伤苦闷。第3小节旋律的和声变化加深前两小节的情绪,更加烘托暗淡忧郁的低沉的情感。17小节的第一个插部,带有一些叙述性,起初有些询问的语气,20小节语气更加恳切,再随后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体现对遭遇不幸的事情的心酸、凄苦,哭诉着面临的噩运,也显露出贝多芬面对苦难的痛苦复杂,想要振作起来去抵抗困境,攻克磨难,与上天带给他的不公平作斗争的丰富的内心活动。经过两次装饰音的上行,深情地进入到降E大调。在23小节之随后的降E大调中并不平静,逐渐增强的中声部和高声部半音阶下行的十六分音符的音调呼应中,可以感觉到贝多芬的眼睛里充满了黯淡的忧伤,历经苦难和辛酸,忧郁失望在无尽的黑夜中蔓延,哭诉着自己的命运。在29小节处重复了一次这段乐章的主旋律,当然,也依旧笼罩着忧郁哀伤的意境,但比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更能走进人们的内心,情感更加深入,多了一种自我安慰,安抚着深受重创的自己。第37小节出现的第二个插部的旋律一是对之前情感的再次升华,再一次倾诉;二是预示着紧张黑暗的氛围会再次到来,并把43小节突强和弦表现的忧伤挣扎情感推到高潮。第51小节处使用三连音技法再次呈现音乐主题,在柔情伤感的音乐里,三连音的连续出现会增强更加孤独悲凉、哀伤忧郁的思想情感。61小节的主题旋律的再次出现,体现出贝多芬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经历慰藉、感慨的心灵重获新的力量,有了新的期盼,想要重新爱生命、爱生活、爱世界,音乐比前两次更温暖,更温柔,更抒情丰富。最终以安静的降A和弦来结束第二乐章抒情忧郁的音乐。

笔者认为,《悲怆》第二乐章音乐表现的忧郁也是抑郁症者的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悲伤早已在他们的心里落了根,长时间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他们会忧郁自己,忧郁生活,忧郁世界。忧郁的人会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沉浸在自己灰色的世界里感到绝望,一次次麻木自己;忧郁的人会怯懦的在角落里卑微的像一粒尘埃,担心害怕无助,与屋子里的欢声笑语格格不入;忧郁的人会被孤独痛苦强烈围绕,久而久之迷失自己,放弃自己,放弃生活;等等。贝多芬在意识到自己听觉能力逐渐丧失时,十分悲痛懊恼却又无能为力,耳聋成为他与外界隔离的恐怖感觉的象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贝多芬拒绝与外界联系,拒绝与他人交流,始终待在自己的屋子里,忧郁寂寞痛苦与他为伴。因此笔者认为忧郁也是贝多芬《悲怆》与抑郁症者的共鸣之一。

三、纠结

人在痛苦的过程当中必定会纠结、斗争,到底该如何面对,如何做出选择呢。《悲怆》第一乐章的快板主题冲击力很强,左手低音部是持续性隆隆隆的震音,刺激性很强;右手旋律的音区位置上行到高点然后下行随之又上行,并且力度逐渐增强,音色尖锐集中,表明贝多芬在面对自己悲惨命运时选择了战斗,不断想反击抵抗,控诉上天带给他的不公。第27小节处弱音后的即强在加上后面下行的快速琶音,体现出贝多芬对待噩运的迫切性,想要战斗的冲动,同时,使得战斗的激情越来越浓郁,战斗中的新鲜兴奋热情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在g小调发展部中,它和引子部分是一样的音型,它的悲剧性没有引子部分那样的浓烈,在135小节处贝多芬一个低音半音阶下行的运用,又加上一个弱音记号p,使这段紧张的音乐一下子变得缓和起来。悲剧性的音调,在贝多芬第一次战斗冲击中退却了,让步了,凄凉地柔和下来。原来在序奏中的那个横行霸道、不可一世的音调,现在经过几声吼叫后,自知虚弱而躲在一旁,在连续的切分音中喘息。在《悲怆》第三乐章最后要结束的部分,也是体现了纠结的特性。似乎英雄贝多芬真挚的在询问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在人生的道路中,接下来又要如何应对。如何作出抉择。最终,贝多芬选择了继续和噩运战斗,顽强勇敢地同命运抗争。

笔者认为,纠结也亦是乐曲《悲怆》与抑郁症者相通的一种内心活动。抑郁症者处在痛苦过程中必会犹豫、纠结。他们在这一段苦难历程中会感到迷茫不安、惊慌失措,不知道接下来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是面对还是逃避,是知难而进还是望而却步,抑郁症者可能会长期处于纠结挣扎的状态当中。当然,纠结过后选择的结果是不相同的。有些人可能像贝多芬一样历经几番痛苦挣扎,最终鼓起勇气刚强地选择同生活、命运相抗衡;有些人可能就选择逃避,他们的精神世界无法接受、无法妥协,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些抑郁症者采取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虽然小,但是,是真实的存在于人们身边,近些年来,这种典型极端事例的数量是在增长的。由此笔者认为纠结也亦是贝多芬《悲怆》与抑郁者的共鸣之一。

结 语

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及其情感抒发最丰富的表现途径之一,因此,音乐与人类会产生诸多共鸣。纵观音乐艺术发展的长河,贝多芬作品的力量不容小觑。从古典主义时期至今天,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还能够在世界上不断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有着非比常人的音乐天赋,更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被赋予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体验,极具有哲理意义,能够唤起人们的思考与共鸣。贝多芬的这部杰出作品钢琴奏鸣曲《悲怆》与当今社会上备受关注的抑郁者群体也有着相通性。这部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悲、忧郁和纠结是此篇论文叙述贝多芬《悲怆》与抑郁症者共鸣的主要方面。抑郁症者的悲和贝多芬这段音乐所表达的悲是一样的,定是大悲,悲的深沉,悲的彻底,悲的痛彻心扉。抑郁症者的悲伤早已在他们的心里落了根,长时间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他们会忧郁自己,忧郁生活,忧郁世界。抑郁症者的忧郁是他们处在痛苦过程中必会犹豫、纠结。他们在这一段苦难历程中会感到迷茫不安、惊慌失措,不知道接下来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是面对还是逃避,是知难而进还是望而却步,抑郁症者可能会长期处于纠结挣扎的状态当中。音乐作品中的悲、忧郁与纠结与在抑郁过程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是十分贴合的。在情绪低落的时期中,抑郁症者是悲痛哀伤的,是忧郁不安的,是纠结挣扎的。当然,还是希望抑郁症者对未来仍持有希望,早日脱离苦海,找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最后,笔者愿能够给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乐章贝多芬小节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
节节草的秘密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