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档案高层次人才项目建设现状透视与展望
2020-12-05张红
文·张红
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事关档案事业发展全局,建设一批强大的档案人才队伍是推动人才强国、人才强档战略的重要措施。《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扩大档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建设全国档案专家信息库,拓展档案人才发展空间,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1]。近几年,国家档案局和全国多地先后启动实施了档案人才建设工程,加快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国内档案高层次人才项目建设情况如何?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着哪些问题与不足?如何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深入调查和研究。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当前档案高层次人才项目建设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特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探讨加强档案人才项目建设的可行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2019年10月份对国家档案局、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档案局馆、地市级以上城市档案局馆网站和全国128家中央企业、公司等机构档案部门网站及其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其他渠道获取当前国内各级档案系统推出并实施的各类档案人才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然后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各个档案人才建设项目或工程的名称、实施单位、启动时间、人才层次、数量、所属领域、专家来源等情况进行统计汇总,总结分析调查结果,形成调查结论,并据此探讨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可行建议和对策。
通过调查发现,除国家档案局开展的全国档案人才工程外,还有北京、河南、辽宁、浙江、山东、吉林、四川、福建、天津、江苏、湖北、宁夏、内蒙古自治区、重庆等14个省区市和镇江市以及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铝业公司等组织也开展了本地区或本系统内的档案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或工程。但由于各个省级档案人才建设工程或项目层次较多,大多数包括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等多个层次并且人员都很多,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和中国铝业公司等机构数据采集困难,因此笔者仅对各个项目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第一层次(即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档案专家情况进行深入统计分析,力求总结出当前国内档案高层次人才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二、各级档案系统高层次人才建设现状统计分析
(一)总体概况
调查发现,当前国内档案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共有两个类别,即各级档案局启动的人才项目和部分大型企业启动的档案人才项目,其中各级档案局启动实施的项目又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层次。国家级的档案人才项目工程有国家档案局2016年启动实施的“全国档案专家”项目,全国共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启动实施了所属区域内的档案人才建设项目,市级层面仅有江苏省镇江市档案局实施了人才建设项目。在启动时间上,天津市档案局2006年就已经开始启动实施了档案人才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建设两批。河南、重庆、湖北、浙江是从2012年及以后开始启动建设,其他更多的是在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全国档案专家选拔与培养实施方案》以后才开始启动实施的,不少省份把全国档案专家的选拔工作作为本地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契机,说明国家档案局开展的全国档案人才工程对各省市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项目的具体人才层次上,绝大多数项目设置了两个或三个层次,而辽宁、吉林、福建的人才项目则不分层次,还有宁夏和两个大型企业的具体数据难以获得,暂无数据可以分析。从各个层次人才数量看,大多数项目的第一层次有10人左右,平均每个项目有13.7人;第二层次人才每个项目平均有59人,第三层次人才每个项目平均有193人。总体来说,我国已经启动并实施了各个层级的档案人才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系列的档案人才建设体系。但各个人才项目的第一层次人数大都较少,也凸显出了当前我国档案领域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现状。
(二)国家级档案专家数据分析
国家档案局2016年启动实施的“全国档案人才工程”项目是我国高层次档案人才建设项目的代表,体现了我国档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为此,笔者对全国档案专家的研究领域、所属单位和来源地区等情况进行了统计汇总。
1. 全国档案专家所属单位情况分析。从“全国档案人才工程”项目中各个档案专家所属单位来看,全国档案专家的来源单位具有较强的广泛性,涉及档案局(馆)、高校、研究院所、社会团体、国务院直属部委以及公司企业等各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其中来自档案局(馆)的人数最多,共有67人,占全部人数的63.2%;其次是来自高校系统的档案专家,共有26人,占24.5%;来自国有大型企业的有8人,研究院所2人,国务院直属部委(商务部、新华社)2人、学术团体(中国档案学会)1人。其中来自档案局(馆)的专家大多申报的是档案实践领域,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凭,且长期从事档案的保管、开发、利用等实践工作,具有较深的理论背景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档案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大多来自于高校档案专业院系和档案馆系统,他们长期从事档案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档案学理论研究能力。
2. 全国档案专家来源单位所在地区情况分析。全国档案专家的所在单位地区来自于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但各个地区差异较大,国家级档案专家人选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地区省份,中西部地区仅有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云南、新疆、西藏9个省份有专家入选,但仅有25人,仅占23.6%。在这20个省份中,来自北京的档案专家人数最多,有38人,占全国档案专家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是江苏省,共有10名专家入选;辽宁省有8名,四川、上海、湖北各有5人入选,其他省份入选人数较少。
(三)省级档案系统第一层次人才建设项目数据分析
1. 开展档案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的地域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全国共有北京、河南、辽宁、浙江、山东、吉林、四川、福建、天津、江苏、湖北、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和重庆等14个省级档案系统开展了档案人才建设工程或项目,但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档案事业发展需要较多的财政投入,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社会公众对档案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大,档案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也相对较高,也比较重视档案人才队伍的规划与建设。具体来说,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比较重视档案事业的发展,加之北京市高等学府众多,也非常有助于档案人才的培养和聚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档案利用服务需求量较大,因此也更加重视档案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而全国其他地区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开展档案人才建设项目和入选全国档案专家人数等都比较少。
2. 各省份第一层次档案专家所属单位性质分析
通过对全国各省级第一层次档案人才所属单位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来源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点。这其中,地方档案局(馆)是档案专家的主要来源,共有112人,占68.3%;其次是高校档案系统,主要为高校档案院系老师和高校档案馆人员,共有34人,占20.7%;来自公司企业的档案专家共有14人,占8.5%,这些企业大多为大型国有企业,如电力公司、胜利石油、中国电信、大连港集团等;来自政府机构和研究院所的档案专家最少,分别有3人、1人,占比为1.8%和0.7%。
(四)市级档案系统人才工程建设情况
由于我国市级城市众多,笔者仅对地级市及以上级别的城市进行查找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开展本地区、本系统的档案人才建设工程或项目。仅有江苏省镇江市档案局于2018年开展了“镇江市档案人才135工程”建设项目,共选拔了10名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档案领军人才,26名在全市具有较高水平的档案专家,21名优秀中青年档案业务骨干。深入分析这10名档案领军人才的相关情况,发现有3人来自镇江市档案局、2人来自镇江市城建档案管理处,其他5人分别来自于镇江市国土资源局、丹阳市档案局、扬中市档案局、句容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和京口区史志档案办公室,而以上专家全部来自于档案实践部门。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 总体上,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涵盖国家、省级、市级等各个层级的档案人才项目建设体系,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在31个省级行政区(本次调查不含港澳台地区)中,仅有14个省级行政区开展了本地区的档案人才建设项目,还不到半数;且这些地区分布也不均衡,大多数集中在我国中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地级及以上级别的城市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项目或规划近乎空白。此外,虽然我国部委档案馆、大型公司企业档案馆以及其他性质组织的档案馆数量不少,但其档案人才队伍建设项目或规划依然比较缺乏。
2. 在国家级档案专家人选中,从入选档案专家的所属单位来看,虽然其来源单位性质具有较大的广泛性,但主要集中于档案局(馆)和高校档案院系及其档案馆,其他性质单位人数均不到10人。从入选档案专家所属单位地区来看,虽然全国档案专家来自于20个省级区域,但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和江苏省,其余省份入选人数都比较少。
3. 在各个省级第一层次档案专家人选中,虽然来源遍及学校、地方档案局(馆)、公司企业、研究院所和政府机关等单位,但人数分布极不均衡,其中近七成来自档案局(馆)。
(二)建议与对策
1. 加强各层次档案人才项目或工程的规划与建设
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快速转型和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各层次档案人才队伍规划和建设。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2016年12月23日《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好重大人才工程,要求各地要以此项工作为抓手,着眼当前重点工作对人才的现实需要,谋划和组织一批特色重大人才工程,并做到上下衔接、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充分发挥人才工程对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2]。《全国档案专家选拔与培养实施方案》(档办发〔2016〕4号)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强对国家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宣传,充分发挥档案专家的示范带动作用[3]。然而,目前我国还有半数以上省份和绝大多数城市都没有相关的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或项目,既有的档案人才项目工程也需要加强建设。因此,各地各级档案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本系统档案事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及时规划、制订并出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各个层次的档案人才建设项目或工程,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2. 加快探索档案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方式与路径
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2019年3月29日《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抓好评选表彰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档案人才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全国档案专家的联系、服务、培养和使用,鼓励档案专家全方位、多领域地发挥作用,带动和培养一大批档案事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证”[4],并强调档案人才培养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任务,一定要有长远眼光,作长期打算,要多措并举、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人才培养[5]。从长期来看,要注重用好以下培养方式。第一,在档案本职岗位上培养人才。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特别是档案整理、鉴定、修复等方面工作需要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学习和积累。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老同志、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让档案人才在日积月累中熟悉业务、丰富经验、增强本领。第二,在档案的各种专项工作中培养人才。近些年,国家档案局和各级各地档案局馆开展了很多档案重大专项工作、攻关工作等,这些都是培养和使用档案人才的良好机会和重要平台。这些工作既需要相关专家牵头负责,更需要吸收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参与其中,让档案人才在实践锻炼中发挥潜能、加快成长。第三,在各种档案工作交流合作中培养人才。各地各级档案部门完全可以结合本地区档案工作实际,组织跨部门、跨专业、跨领域以及跨国界的交流合作,让档案人才在交流合作中学知识、长见识、增才干。同时,要把档案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以档案人才培养带动档案队伍建设,以队伍建设促进档案人才培养,夯实档案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3. 创新档案人才使用与服务的机制与政策
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既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各层次档案人才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实际效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立科学的引才育才机制,引进和培养档案专业人才”[6]。档案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有其特殊性,需要从档案实践中锻炼出来,特别是一些专门人才,比如档案信息开发研究、鉴定技能、保护修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等,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更需要技艺和精神的传承。各级档案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遵循档案人才培养规律,提高人才工作的实效性,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打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7]。因此,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积极探索创新档案人才成长机制,而且要建立健全档案人才培养、使用、服务、管理、考核等长效机制,同时还需要及时修订完善促进档案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在给予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以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各级各层次档案专家人才等更好地服务档案事业发展。
4. 充分借鉴国外档案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有益经验
当前,国内各级各层次档案专家人才参与档案事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政策论证、课题研究、教育培训、项目评审等,而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档案事业全面深入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欧美发达国家的档案事业起步比较早,在档案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就专门成立了档案学校来培养档案人才,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具有较为完备的管理、服务、考核体系等。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借鉴、吸收国外档案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有益经验,大力拓宽档案人才建设的思路与渠道,加快我国档案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