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以淮南地区红色文化为例
2020-12-05代先祥赵红丽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代先祥 赵红丽 (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目前学界对红色文化的应用研究,侧重于对策方面。统而观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从政策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利用红色文化的路径方案。
一 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一)政策制度扶持
论者强调学校要做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李桂红认为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制订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本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良性大环境。何沙沙、胡建认为学校应当制定激励制度,激发教师队伍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对红色文化发展中所需人才的专业培养;营造红色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完善
论者指出要发挥地域优势,善于将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陈始发认为要针对教学难点重点,结合时势热点焦点,大胆调整教材内容,大篇幅充实相关红色文化资源的专题内容,着力把教材体系变为教学体系。彭庚认为应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提炼、升华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以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增强育人效果。李桂红认为要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地域亲和优势,弥补教材因其概括性、理论性而带来的柔性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者还提出了红色资源的转化路径。一是建设红色文化教学基地,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等高校将本土红色文化场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教学;二是编写红色校本教辅,如井冈山大学有《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临沂大学有《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三是开设红色选修课程,湖南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百色学院等高校都组织师资力量,鼓励教师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四是设置教学情境,以案例、歌曲、视频等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常教常新,依托红色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陈始发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综合运用专题式、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法应结合课程的重难点围绕红色文化资源来进行设计,案例式和访谈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体验式教学法能把历史学习、社会考察和个人的精神锤炼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张泰成、肖发生根据大学生获取红色资源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分成三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以音乐影响、实物为媒介的教学方法有音像式、展示式、演出式等;以受教育者的活动为媒介的教学方法包括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等。刘建民认为互动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师生合作能够自然而然地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作用。
(四)教学载体拓宽
实践教学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路径。李桂红认为高校要利用地缘上的优势与便利,既要积极扩展校外红色实践渠道,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红色公益活动,也要丰富校内红色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李康平依据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认为实践教学有躬行体验式、学术思考式、欣赏娱乐式和研究创作式四种类型。王艳娟认为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包括实践基地参观调研、情景教学、志愿服务、问卷调研、抗战老兵走访、共和国同龄人采访、社会道德问题街头采访、经典著作阅读、经典影片赏析、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红色旅游、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产业策划等。刘艳霞认为应积极发挥红色社团和科研工作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张智认为应积极探索网络教学载体,有效发挥校园网、云图书馆、微信、红色网站等网络平台传播红色文化。
综上所述,学界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实践层面提出了不少针对性高、时效性强的融入路径和模式。但是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融入课程而言,整体性研究少。目前关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研究,多是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某一门思政课程,涵盖整个思政课体系的少,从而导致研究的系统性不强。二是就实践教学而言,对受教育者关注不够。现有研究成果多着眼教育主体如何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 淮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运行机制
红色文化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耦合机制,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两个方面。运行机制是要解决红色文化三进的问题(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保障机制则涉及学校各部门及思政课全课程合力作用的协同机制、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机制和保障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考评机制。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运行机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教学相长、知行并进。红色文化的育人指向既有学生也有教师,育人目标不仅要让师生认识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更要弘扬红色文化。
(一)认识红色文化的主路径是“访”“编”“问”“析”
“访”是查访淮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首先是访书,主要是从地方志、党史研究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档案中搜集淮南市特别是寿县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辛亥革命安徽的首义之地和安徽最早的农村共产党组织诞生之地,这里有大量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和红色遗存,而且这里的革命人物同两地(芜湖、上海)三校(上海大学、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相关的红色故事分散在众多文献档案中,需要查阅共产国际方面的资料。其次是访人,访问红色人物的后代以及地方党史工作者,这样可以搜集到资料中发现不了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淮南廖家湾村,这个民国时只有500 户的村落,考入黄埔军校有37 人,走出了廖运周等5 位将军。如今廖家湾还是廖氏宗族的聚居地,还流传着很多红色故事,保留着不少红色遗存。再次是访地,实地探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通“万人坑”、小甸集特支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增强感性认识,接受灵魂洗礼。
“编”是编写红色教辅。整理访书、访人和访地搜集到的红色文化资源,汇编成通俗易懂的红色读本。如淮南红色文化读物《淮南红色文化概论》和《淮南红色旅游攻略》。《淮南红色文化概论》从历史文化角度介绍淮南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由来、传承和开发,《淮南红色旅游攻略》则从休闲旅游角度介绍淮南地区红色资源的分布情况。教师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将两本红色读物赠送给大一学生,既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淮南的风土人情,也引导他们准确认知淮南地区在安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问”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并分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情况。可以向淮南地区的高校的学生发放纸质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红色文化认知情况、行为情况和需求情况,问卷数据将录入到SPSS 软件进行量化分析。
“析”是依据问卷结果,分析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功用价值。可以从文化传承、思政课课程建设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三个层面进行展开。就文化传承而言,红色文化进课堂,有助于提高高校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激发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感,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思政课课程建设而言,红色文化进课程,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先进文化基因,有助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就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言,红色文化有着强大育人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学习红色文化的主阵地是课堂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衔接的问题。应该说,淮南红色文化资源在四门思政必修课中都有用武之地。以红色素材“小甸集特支”为例,曹蕴真、薛卓汉等进步青年在小甸集创立安徽最早农村党组织的史实,可以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世界观”部分的教学。小甸集革命烈士曹渊喋血武昌城的史实,可以服务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国民大革命”部分的教学。小甸集特支创始人方运炽在六届四中全会后对王明的评价,以及在鄂豫皖苏区对张国焘“肃反”的批判,可以服务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部分的教学。小甸集特支书记曹蕴真“青春献给党,革命花更红”的临终遗言,可以服务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想信念”部分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定要遵循认知规律,坚持从具体到抽象、从践行到思辨的运用原理,可以先展示物质类资源,再循序渐进开地上升到开发精神类资源。此外,还要根据四门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匹配的红色资源,确保各门课程的开发利用相互衔接、相互呼应,避免自说自话、相互冲突。
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其次要解决的是方法运用的问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本土红色文化,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辅以案例式、专题式和多媒体音像式教学法。
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还要解决平台依托的问题。红色文化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红色理论功底。这就需要打造红色文化科研平台,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淮南地区的高校已经联合淮南市委组织部、淮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小甸集特支纪念馆,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安徽早期组织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下设三个研究室,分别承担历史研究、精神研究和文化研究三个方向的工作。中心首先聚焦小甸集特支,然后向安徽其他早期党组织拓展、延伸,力争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地方党建工作。红色文化教育的受众是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课堂不再是中心,教师也不再是权威。因此教育者需有网络阵地意识,需深刻体悟到教育的部分阵地已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应适时建立一块合适的红色文化网络交流平台,向学生提供集欣赏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红色素材,并积极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将红色教育拓展至学生耳濡目染的网络空间。
(三)弘扬红色文化的主渠道是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有体验感受型、学术思考型、欣赏娱乐型、调查研究型等多种类型,教育者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红色教育。体验感受型实践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红色场馆等红色资源物质载体,亲身感受红色文化承载的精神力量。这类实践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身临其境地观摩能引起情感共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学术思考型实践教学是指举办关于红色文化的学习竞赛活动。如开展红色历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专题报告、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等。这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欣赏娱乐型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外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如举办红色话剧、红色故事、红歌会等红色文艺活动,以及观看红色电影、阅读红色经典、组织红色书画展等红色作品展演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感悟红色精神,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调查研究型实践教学是指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对相关红色资源进行调研,并形成学术成果。例如,可以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社会工作、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这类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调研中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三 淮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保障机制
淮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保障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高校各部门合力作用的协同机制、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机制以及巩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考评机制。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需要高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统一
以实践教学为例,赴红色场馆开展体验感受型实践教学,高校要从人财物等多个方面统筹规划,加强与相关单位协调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举办红色知识竞赛进行学术思考型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党委、共青团委和学工部的配合支持。开展红色文艺活动实行欣赏娱乐型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加强与理论宣传、文体艺术、网络传媒等部门的合作与联系。进行调查研究型教学活动,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因此,高校各管理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协调一致,统筹管理,有序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需要教师提升业务素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者,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者;是教育对象的兴趣培养者,也是教育对象的灵魂摆渡者。因此,本土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是关键。提升的路径是自学和培训。自学首先是组织教师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学习,深化教师对红色文化精神的理解,提高教师的道德涵养和政治觉悟。其次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究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路径和方法,实现红色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培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组织教师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进行暑期实践研修。教育部目前已在全国挂牌成立了十二个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淮南地区的高校近两年先后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井冈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进行实践研修。研修活动不仅让教师亲身感悟了“井冈山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更让教师实地观摩了示范院校实施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创新举措。研修活动对于帮助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师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打好提高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攻坚战提供了重要动力。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需要完善考核机制
考核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将本土红色文化有效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运用红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这些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得不到任何回报,即使再大的热情也难以持久。因此,教师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所付出的劳动,应计入相应的工作量,并将其表现、能力和成绩纳入评优评职。学生是红色文化的接受者,完善的考核机制是提高接受效果的重要保障。要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机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三结合的成绩考核方式。学生先对相关红色主题活动的参与情况及对红色精神的领悟情况进行汇报,并做出自我评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评,最后是教师做出整体评价,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硬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