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
——音乐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提升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索

2020-12-05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思政院校

韩 璐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而在今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深入阐释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在新时代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手段,而创新之目的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革新所必须遵循的内在逻辑脉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在横向层面首先开展融合院校特色的思政课设计与建设研究,使课程的针对性更为明晰;另一方面,还应从纵向层面深入探讨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机理与教学规律,更好地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形成合力的结果,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显著提升。

一、当前音乐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生认同度概述

音乐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水平文艺人才的任务,其发展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前景,关乎总书记所提出的“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文艺人才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应当有机融入到文艺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地助力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培养。同时,音乐院校的思政课也应当显露出有别于其他类型高校思政课的思路与气质,应紧密贴合院校特色、学情特点进行设计与改革。

从目前音乐院校的思政课发展情况来看,在课程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上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思政课与专业课程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由于音乐院校的专业教学模式较为特殊(小班模式或一对一授课,专业导师全程负责制等),再加上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领域跨度大,因此,在很多学生的主观感受中,极易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不相关”“脱节”的印象。在笔者此前所做的针对音乐院校大学生对于思政课认同度的专题调研中,有38.21%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自身的专业相距甚远,因此,在思政课中学习到的理论无法应用于对于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审视上。再如,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无法实现“同频共振”的现象,在调研中,有26.2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不能有效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无法达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的效果。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都严重削弱了音乐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由此可见,对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进行专项研究与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之举。

同时,从各门课程的特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课程面临着较为明显的“认同困境”。在前述的专题调研中,笔者设置了一道题目“你上过的思政课中哪门课或哪个章节给你留下最深印象”,来反映各门课程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在收到的作答中可以明显看出“原理”课程被提及的频率低于其余三门课程。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与“原理”课程本身的特质相关,如理论性强,对于感性思维发达的音乐院校学生在理解和认知方面均造成了一定困难。其次,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场景、职业场景均有较大距离,这又给课堂教学制造了一定的障碍。最后,还要看到当前的音乐教育体系、模式肇始于西方,音乐学科的主流话语权以及大量有影响力的音乐大赛的主办权、音乐组织的主导权都具有明显“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同时,受到网络等媒介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观念传播的影响,一部分音乐院校的大学生对于“原理”课程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政治经济学理论等内容可能会产生质疑,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直面和解决目前“原理”课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呢?首先,必须从深挖音乐教育中的德育资源入手。不论“两张皮”还是“不共振”,其根源均在于没有打通美育与德育这两大领域之间的通路,“各行其道”自然就“不相往来”。其实,在音乐教育领域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音乐能够“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其教育目的可谓与思政课教学殊途同归。因此,积极融合思政课教学与音乐教育在逻辑层面是可行的。

同时,从现实层面上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来审视音乐发展历程、解读音乐领域现象也是可行的。可以说,西方音乐的发展史极为贴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是非常恰切且极具说服力的。

首先,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决定地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而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的轨迹背后所体现的正是社会存在的发展与变化。如从中世纪宗教音乐向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转变,是以教权的没落和以意大利商人为代表的市民阶层的兴起为前提的;而巴洛克时代绚烂繁盛的音乐风格与其彰显王权的目的密不可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不止可以解读浪漫主义时期及以前的艺术音乐,同样可以用于解读当代商业音乐发展中的诸多现象,如在流行音乐领域存在的垄断现象和霸权现象等。以音乐发展史中的案例来印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理论,可以迅速拉近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极大地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其次,西方音乐发展史准确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所探讨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这一问题回答的主要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且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这些观点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亦可得到准确的印证。前文已提及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社会发展的印记,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同时,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我们亦可见证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如在中世纪宗教音乐中禁止使用更为悦耳的和声,而较多地使用“空五度”的不协和音,其目的是为了通过音乐树立和巩固宗教的禁欲、权威和恫吓的形象,宗教音乐无疑起到了稳固“神之国度的秩序”的作用。再如德国音乐在严肃音乐领域确立了王者的地位,但其在音乐、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与其经济和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这体现的正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现象进行解读,可以显而易见地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学理性,同时,亦可从历史视角使学生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为专业技能的学习找到现实的价值依托。

再次,西方音乐发展史很好地展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它是特定阶级和群体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西方音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亦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首先,从西方艺术音乐的定义来看,其被界定为“受西方社会精英和知识阶层(拥有纸和识字能力的阶层)支持的音乐”,这一内涵直接点明了其服务的群体。其次,从中世纪的音乐遵从宗教的要求,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向贵族资助人负责,再到逐步转向对公众听众阶层的关注,西方音乐的内涵与形式在不断发生着转变,而贯穿于始终的阶级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厘清西方音乐发展史背后的哲学机理,可以纠正部分学生认为音乐领域游离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范围之外的观点,增强课程的政治性,并可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艺术创作的人民立场的重大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回答好“艺术创作为了谁”的问题。

最后,西方音乐发展史指明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要性。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界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类在共产主义阶段将在历史上首次拥有真正的“自决”能力,在阶级社会中所存在的“异化”现象将彻底消失。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实际上也存在着“异化”现象。马克思曾指出:“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当我们审视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时,我们会发现大量作曲家将音乐作为手段而非目的的现象,如因创作了大量钢琴练习曲而广为人知的奥地利作曲家卡尔·车尔尼就主张“无论如何,对大多数听众而言,让他们啊地发出惊叹,比感动他们更容易”。因此,自19世纪始,作曲家进入了追求大音量和演奏技巧的时代,很多曲目成为了单纯练习手指的工具而不再讲究乐音的悦耳性。而在当代流行音乐的商业运营模式中,发行何种类型的音乐商品大概率取决于它能带来的商业利益,这些将音乐工具化的趋向很显然背离了音乐活动的审美本质。那么,要消解音乐领域的“异化”现象,回到音乐本真的审美沟通状态,必须依托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与实现,这正是习总书记寄语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之意,只有以崇高的社会主义艺术理想为指引,才能规避浮躁、奉献精品,才能找到音乐创作的正确方向。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辩证地审视西方音乐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创作观。

三、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对于落实总书记所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思政课教学要求,对于增强音乐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这是对于八个“相统一”要求的积极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审视和看待西方音乐发展史,是将“原理”课程鲜明的政治属性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逻辑的基础之上,增强了课程的说服力,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了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同时,以音乐史作为剖析和解构的对象,达到了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的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再次,以学生熟悉的领域切入“原理”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组织主题讨论与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了用主导开发主体、靠主体顺应主导的效果,体现了主导型和主体性的统一。最后,以西方音乐发展史为源头便于在课程中贯彻“问题导向”,以音乐现象引入话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出结论,最终通过启发达到灌输目的,体现了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

其次,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音乐创作观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是社会主义文艺与以往社会文艺形态的本质区别,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解应当落脚于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的认同和践行上。而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可以使学生清醒认识到音乐活动的阶级属性,并使学生能够主动反思当下存在的“以西为贵”的价值取向的错误性,能够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是解决音乐领域的“异化”现象、使音乐回归本真状态的唯一途径,进而从更深层次理解当前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可以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创作观是打开由“音乐匠人”到音乐家、将学生的“小我”融入到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大我”的重要通道。

再次,这是引导音乐学院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关键举措。《光明日报》曾刊文指出当前的错误文艺思潮大致有两种:其一,抽象人性论思潮;其二,隐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两类错误思潮也在影响着音乐院校大学生的认知与判断。如将音乐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相剥离,追求所谓“纯粹的”音乐活动,拒绝承认音乐作品承载的价值功能;又如,片面追捧西方音乐,忽视传统音乐经典作品的学习与传承,以至于出现了曾被热议的“鄙视链”现象,偏执地坚信西方音乐文化的优越性,这是对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文化霸权现象的片面化认知,也是对传统音乐的盲目否定与贬低,这些现象都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而我们辨析错误文艺思潮的有力武器,就是积极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引入到对于西方音乐发展史的审视中,为学生提供客观评价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的标尺,促使学生进行理性的反思活动。同时,也为学生将服务人民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落脚点,并进一步立足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为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动力。

四、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的具体路径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发展史,提升“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从德育与美育相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在音乐教育中挖掘德育资源,不是牵强附会和生搬硬套,而是从特定视角辨析与评判。因此,要宏观地重新审视课程内容,在重难点内容的讲解中巧妙引入音乐史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引入必须首先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讲清重难点;其次,必须能够达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效果,扭正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误解;最后,案例的引入必须与课程整体是和谐的、相融的,而不是突兀的、刻意的。因此,应当在对“原理”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梳理后,精心遴选案例内容,有目的、有侧重、有美感地将案例巧妙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良好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夯实内功,提高素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思政课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而要建设一门呼应学生需求、融合院校特色的优质课程,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着力提升各方面素养。如加强对音乐发展史的学习与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强对学生需求的调研,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求,才能有效地回应需求、化解问题,使学生真正受益;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内容的学习,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了解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要积极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站稳政治立场,全面提升个人素养,才能打造出有积淀、有温度、有情怀的高水平特色课程。

最后,精心打造教学互动环节,激发学生主体作用。打造一门高水平的思政课,必须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上下功夫。在思政课中引入学生所熟悉的音乐领域的案例,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场景的距离,也为有效开展教学互动提供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应突出问题导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回答,通过充分的讨论和辨析,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结论。较之由教师直接抛出答案,这种经由自我思考、探究而获得的判断更令人信服,达到真听、真懂、真信的效果。同时,为学生在专业领域开展问题研究、现象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搭建思政课教学助力音乐人才培养的通路。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求:“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西方音乐发展的历程,正是创新课堂教学思路、赋予学生理性分析能力的一个全新的尝试。思政课教学应当是鲜活的、具体的,紧紧围绕学生需求以及院校特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积极助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充分考量学情特点、院校特质以及课程特色,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音乐人才期待的“金课”,才能助推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